![]() |
![]() |
打着“民俗牌”的新天桥商场已重装开业近两周,但老字号的坐镇不但没能成功拉客,反而让各家“掌门人”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窘境。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老天桥商场自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显现疲态,此次改造打出“京城首家民俗商场”的招牌,试图让企业“起死回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天桥商场,新改造的商场共分为4层,除最顶层为餐饮区外,其余各层均以小商品、服装、鞋帽为主,全部为独立隔间的摊位制。而民俗产品均集中在一层,摊位数量占整个市场的近20%。
在一个经营传统剪纸的摊位前,记者看到这里的大部分商品价格都不低于100元。摊主高女士透露,除开业首日生意不错外,现在基本无人光顾。“就连每天100多块钱的租金都赚不回来。”她说。
以经营非遗产品漆雕为主的漆宝阁,日收益最高的一天也只有100元。而在脸谱界颇有名气的郭氏工艺脸谱也受到了“冷落”,只能拉来其他副产品“助阵”。“商场给我们安排的位置不太合理,应该单独开辟一片民俗区域。”一位老艺人表示,他们的“左邻右舍”质量参差不齐,周围充斥着卖玩具、珠宝、糕点的摊位。
记者注意到,杜记剪纸120元一张的商品,在一个年货摊位上只售10元。
而与老字号德宝斋类似的经营国画的摊位的价格也只是它的1/3。
记者了解到,平日里来此购物的顾客大部分是周围社区和从天坛公园遛弯归来的老人。“民俗的东西是好,但现在很少往家里买了。”家住天桥的王大妈说,就算要买也会选择去价格更便宜的小批发市场。
商场说法 天桥商场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商场刚刚开业,客流量要慢慢累积。这些民俗产品的主要受众群是游客,但目前旅游市场处于淡季,相信开春后会有起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