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政使东莞住宅市场快速陷入了清冷,而商业地产市场却借此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小高潮。先有商铺、车位等非住宅物业成交量大增,后有小商品批发市场扎堆入市。
从3月至5月,三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相继入市,且多祭出“厂货直销”的法宝。行内人士表示,小商品批发城的出现,是发展商看到了市场的空白点。而在接下来的商业市场布局中,或会影响到东莞的商业零售市场格局。
1
3个月三个项目
3月,东莞源兴(国际)小商品批发市场在常平金美村启动,该市场将着力打造成东莞 “小商品一站式采购中心”, 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文体用品、五金、酒店用品、农副产品、茶叶、茶具等。总规划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
4月末,大岭山三旧改造项目东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进入人们的视野,据开发者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按第六代小商品市场规划建设,以纯血统的“义乌模式”作为招牌,引入义乌模式,用义乌团队进行开发运营。
5月20日,位于南城的珠三角小商品城也正式对外招商,项目一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6万平方米的交易区和6万平方米的配套区,预计在2010年12月31日开业。
如果将4月末刚刚开始试营业的新华南MALL东莞工厂直销中心也包含在内,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东莞已启动4个小商品批发城,且都体量不小。
与以往商业项目不同的是,几个小商品市场均以“厂货直销”为卖点,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2
搭建内销的平台
“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出现,实际上是应运而生的。”对于近期出现的多个小商品批发城,有行内人士分析认为。
据了解,珠三角小商品城打造一种全新的“前店后厂”模式,创建厂家和消费者、采购商直接交易的平台。其招商对象是珠三角地区的日用小商品生产厂家和区域总经销商。而东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也是将依托温商背景,引厂入场。
厂货直销无疑是几个小商品批发城采取的最大卖点。
“外博会可以说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契机。”珠三角小商品城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制造业企业密集的城市,由于前些年工厂大多是走外销外贸,少有关注内销市场,因而企业也没有考虑过启动直销内销市场。
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东莞很多外贸企业的生存困难,开始意识到拓展内销市场的必要性。2009年的外博会,使不少企业看到了内销市场消费力的庞大,而作为了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双方桥梁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便有了更多出现的理由。
东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总经理助理任强也向记者表示,东莞一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二来有很大的产业基础。但二者之间之前一直缺乏相互的交易平台。“有很多产品,是东莞生产,然后发往外地,再从外地返销到东莞。除去中间的经销利润,仅物流成本就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增加了不少消费成本。”任强认为,东莞小商品市场发展滞后,大型的现代化小商品市场严重缺乏,现有的小商品市场规模小、品种不全、设施陈旧、规划落后,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近期小商品市场的出现,正是开发者看到了其中的市场空白。
3
外博会的榜样作用
虽然从业者多认为小商品卖场出现,且主打厂货直销是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发展推动产生,然而,小商品批发市场扎堆出现,让人禁不住回想起曾扎堆入市,不温不火的东莞商业地产项目。“即使市场需求,是否需求有这么多的小商品市场?”“定位于厂货直销,可招商是否会尽如人意?”
小商品市场后续的生命力,成为业内最关注的话题。
“举我个人的例子,今年的台博会我买了40袋麻薯。后来没吃完,坏掉了。但我不后悔买那么多,因为平时买不到这么便宜这么正宗口味的。外博会是个契机,而台博会是试金石,再度验证了这个消费需求市场的庞大。”珠三角小商品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外博会和台博会的火爆,为厂商试探市场,为小商品城出现之初的生存空间,做了一次很好的市场实践。
据透露,台博会上不少厂家原本是为了来东莞寻找总经销商,但在台博会上发现了东莞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之后,已经有不少厂家组团计划进入珠三角小商品城卖场,开辟“台湾制造企业名品专区”。
任强也告诉记者,东莞工商企业、工业区扎堆,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口是小商品消费的主力军,小商品消费需求巨大,东莞外来人口可能超过1000万,每年即蕴藏200亿小商品生意机会。
而东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来可以满足东莞本地的市场消费需求,二来可以打开以东莞为平台向外辐射的庞大内销市场,在东莞开设小商品批发市场具有更充足的优势。“如果根据市场需求,从目前出现的批发市场的数量来看,还是不饱和的。”
有行内人士表示,小商品批发市场大多以批发或批零兼营的方式为主,而这需要较好的物流体系支撑,这或许会成为目前出现的一些批发市场的软肋。扎堆出现的小商品批发城,后续生命力到底如何,还需要市场去印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