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人为“神州**市”而神迷,络绎不绝地来义乌参观。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果在国际商贸城每个商位前停留一分钟,那么你最起码要一个月才能转遍整个市场
“敲糖帮”与小商品市场
义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大多会记得几十年前三个五个手摇丁冬作响的拨浪鼓、肩挑一副沉甸甸糖担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敲糖帮”,他们都是义乌人。
中国 (义乌)商城专业市场研究所执行所长许庆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小商品市场也许是在很多年前开始酝酿的,确切地说小商品市场可能是从义乌的‘敲糖帮’走来。”
“敲糖帮”始于清初,至乾隆(1736-1795)年间,义乌境内已有糖担万副,并且逐渐形成了“鸡毛换糖”的交易特征。
义乌人用红糖从外地换来鸡毛、鸭毛等,当作农田的肥料,以提高农业产量。上等的鸡毛、猪鬃还可加工成日用品或工艺品。同时糖还可换各种废旧铜铁或古董,然后转手出售以赢利。据了解,“敲糖帮”的活动范围而至广东、西至湖而、北到徐州。
“敲糖”生意基本上是一种无需本钱的生意,也是一种十分艰苦的生活。他们终年挑着糖担,不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都得长途奔波,而所到之处多是荒村僻壤,挨村送货上门,迎合买主的需要。同时,又以各种圆滑的生意手法,欺骗乡民农妇,从而取得优厚的盈利,虽然受着“作坊”的中间剥削,还是可以赚到不少的钱。所以,纵然受尽风霜之苦,从者依然如流。
“敲糖帮”的买卖,有现买和换货两种方式,而以换货为主,同时配合三条生意秘诀进行交易:**条是故意抬高现钱交易的卖价。第二条是但求货多,以便在废中取用、坏中拣好。第三条是前担抬价、后担平卖,就是前一天先放一担进村,故意将卖价格抬得很高,第二天再另去一担,便要比昨天那担头的的卖价低得多,于是村人便认为他的东西便宜,就都来成交了,结果却被赚去了很高的润利。
在讲述这一段久远的故事时,许庆军总是与现在义乌人做生意相比较,并且感触良多。他认为:“今日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从很久以前的义乌的‘鸡毛换糖’走来。义乌‘敲糖帮’的组织管理复杂而又严密,既有传统的伦理道德秩序,又兼顾现代管理的不少理念,为今天的义乌人管理现代小商品市场铸造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敲糖帮”已成为历史。
在人民公社制度时期,义乌“鸡毛换糖”的农民曾算过这样一笔账,1斤鸡毛可以增产粮食3斤,而1斤上等的鸡毛可卖2元现金。平畴公社新兴大队在1978年春节前后20天左右,出动70副挑糖担就回收鸡毛1万多斤,其中可用于加工的红毛2000斤,价值4000元,用于做肥料的8000多斤。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这笔账中的利润已相当可观,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义乌世世代代从事个体经营的挑糖担能够历尽千辛万苦开拓市场,最终建立了辐射全国的小商品市场。
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沿海的乡镇企业和个体加工业的兴起,他们需要有推销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于是义乌的商贩们便承担起这种角色,当时内地供销社的小商品货源比较紧张,这样,义乌的商贩们开始了向内地批发小商品的生意,1978年以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小商品市场诞生
义乌的老板们常说:“我们义乌人很幸运,什么好时候都赶上了。”其实,“幸运”就是先发优势,而所谓“赶上好时候”,就是与时俱进。
迎难而上抢喝**口水,是义乌人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个果断拍板决意“兴商建县”的原义乌县县委书记谢高华,**个上书中央建议发展市场经济的冯志来,**个拿到个体营业执照的冯爱倩,**个下情上达呼吁定位于小商品市场的徐志昌,从实践者、理论者到决策者,义乌人以创新的思路领风气之先。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既有某些个人的历史功绩,更离不开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创新群体。这个群体是经商户,这个群体是地方政府,这个群体是地方政府与经商户的有机结合。有了这样一个创新群体,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就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
现代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小商品市场发展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先有市,后有场,以场带市,以市扩场,滚动式发展。
1982年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的两个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到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
市场开放之后,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了这股经商的潮流,感受到潜伏于这股潮流下的巨大经济动力。1982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讲话中果断地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四个允许”政策是在小百货市场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做出的决策。这正是义乌**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可喜的势头,审时度势,提出了“兴商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后改称“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
在政策的引导下,到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进场经营的需求,县政府于是投入57万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新一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被人们誉为“草帽市场”。
同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1985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被浙江省工商局评为“五好市场”。是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6190万元。
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形成
1984年12月,以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为标志,义乌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代市场占地1.3万平方米,全部水泥地面,水泥板固定摊位,钢架玻璃瓦,排列有序,市场中心建成四层服务大楼,配有工商所、税收稽征组、银行分理处、个体劳协、寄存和饮食服务、招待所、问讯广播室、民警值勤室、治安委员会等服务设施和机构,实现了由“马路市场”“草帽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商品种类达2740余种,流通范围逐渐跨出本县和周边市、县并向外省市辐射。
第二代小商品市场以其品种多、价格低、服务好、安全有保障等优势很快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开始吸引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更多的客商。1985年摊位增至2874个,成交额5000万元。
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成。第三代市场立体型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营业场地宽敞,商品门类日趋齐全,档次不断提高。来自温州、台州、绍兴等省内其他市(地)和福建、江苏等外省的客商进场设摊;不少乡镇集体企业乃至国有企业也进场设摊直销商品,市场主体向多元化转变。
1992年2月,第四代小商品市场**期工程建成,占地6万平方米,场内新设摊位7100多个,实现了“以场为市”向“室内市场”的转变。1994年7月,第四代二期工程建成,占地6.8万平方米,新设的7000个摊位投入运行。1995年,与篁园路第四代小商品市场大体属于同一档次的宾王市场建成。该项市场占地28万平方米,共设600间门店和8900个摊位。在这一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营业面积从1985年的13.6万平方米猛增到46万多平方米,市场成交额从6190万元猛增到184.68亿元。
许庆军分析总结,从**代市场到第四代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内部结构和交易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主体素质显著提高,商品流通范围扩展至全国。截至1997年底,采取各种经营形式进入“中国小商品城”进行商品交易的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达3000**。据调查,市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由1982年的42岁左右降到1997年的33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33.4%,40岁以下的占73.6%);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的比例由1982年的不到10%(高中毕业生仅1名),提高到1997年的82%(其中高中毕业生占17.3%,大学毕业占1.2%)。市场上本地产商品比重降到30%,售出的商品90%销往外地,流向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其他数百个中小城市及其辐射的广大农村,确立了义乌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
二是市场转轨改制,硬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迈出新的步伐。1993年12月,义乌市有关企业与北京、上海的知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后改为“商城集团”公司,其股票“小商品城”已于2001年5月9日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我国首批现代股份制市场企业集团之一。市场内一些摊主为了做大生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内有2500**商贸企业或公司,取得了国内外名厂大店在义乌乃至浙江省、华东地区(个别企业还取得了在全国)的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资格,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工商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商城集团筹资兴建的宾王市场,是一座集商贸、仓储、办公、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超大型商城。
三是市场组织结构裂变式发展,对外开放度显著提高。“中国小商品城”在新疆、北京、内蒙古、福建、甘肃、四川等省市办起了分市场或小商品配送中心,输出商品、资本、人才和管理,使义乌市场在国内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最近几年,其辐射能力还延伸到海外,先后兴办了乌拉圭分公司和南非分市场。浙江省外贸公司义乌公司和商城集团外贸公司积极向国外拓展业务,并取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义乌一批骨干企业分别在尼日利亚、俄罗斯、南非、匈牙利、巴西等国建立了分公司或商务机构。1995年起,义乌市政府与国内贸易部、香港贸发局等合作,每年一度举办“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受到国内外经贸界的关注。
国际性商贸中心逐渐成型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经营场地规模没有显著增加,但市场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从2001年下半年起,为了适应市场业态变化和功能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提升市场档次,提高竞争能力,义乌按照“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示范性窗口,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的高水准小区,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标志性建设”的定位,开始建设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即国际商贸城。
国际商贸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实施开发的有6.6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竣工,总面积30万平方米,新增国际标准商位(9平方米/商位)6800个,店面房10多万平方米。市场园区内配套了海关、出入境检验疫、物流中心、仓储、世贸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设施。
在这一阶段,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市场档次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由商城集团和义乌邮政局联合组建的中国小商品城互联网络信息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先后开出“商城介绍”、“企业之星”、“商城导购”、“外贸之窗”、“新品上市”、“供求信息”等10多个栏目。
据许庆军介绍,截至2002年底,该公司已为小商品市场的上万户经商户、36条专业街上网发布了3万多条来自市场一线的商品信息条目。“商城信息”被广大经商户称为“网上永不落幕的小商品博览会”。1999年,义乌在“商城信息”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网站——“中华商埠”,开通了搜索引擎。随着ATM宽带多媒体和银行CA认证体系的建成,2000年10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拥有了自己的B2B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交易平台、搜索引擎、支付中介、配送中心、配套服务等功能,为全球商人提供电子平台、小商品信息中介服务。许多厂商都通过自己的电脑登录“中华商埠”,发布各种供求信息。到2002年底,在线成交额已超过500万元,协议成交额达1.1亿元。
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还采取撤摊改店等方法改造市场硬件设施,扩大单体经营面积,改善经营环境,从而促使一批新兴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如眼镜、领带、五金、化妆品等行业脱颖而出,设立了单独的交易区或市场,填补了多个市场空白,市场的集聚效应大为增强。国际商贸城内配置了高科技的管理硬件,中央空调、电子监控和防火自动报警系统等一应俱全。商铺全部采用店面式结构,每一间店面内部都有电话、宽带接口,经营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互联网查询或发布商品信息。
二是企业规模继续扩大,经营者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多种市场形态共存共荣的格局。市场内的商品以中**为主,并呈现出向**化发展的趋势,名优新商品和品牌商品的比例超过了40%;商贸企业的规模和素质不断提高,有近10%的商户注册成立公司,总代理、总经销、专卖店、厂家直销成为主要的营销手段。经营主体完成了代际交替,老一辈的经商者基本被年轻一代所替换,文化程度上升至以初、高中学历为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经营者比例由不到10%提高到30%。通过推进市场梯度发展,形成了多层次业态共存共荣的格局,大众摊、精品店、专营区与集展示、服务于一体的外贸写字楼等共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摊店模式,促进了市场创新。
三是会展经济迅速崛起,向国际商贸中心的方向发展。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自1998年起改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经贸委主办,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该展会自2002年起升格为“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由国家外经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展会规模进一步扩大,档次进一步提升,外向性更高,会展成效更加明显。2002年,共有10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外商参展,外贸成交额50.8亿元;外商到会规模列全国同类产品展销会第三名。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第五代的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商城集团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建造的全新理念的现代化专业市场。
“克隆”义乌进行时
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果在国际商贸城每个商位前停留一分钟,那么你最起码要一个月才能转遍整个市场。当国人还在为“神州**市”而神迷,络绎不绝地来义乌参观的时候,义乌市工商局又掀开了异地创办市场的**页。
许庆军认为,若使义乌市场持续发展,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更加重视义乌省外分市场建设,特别是“中国小商品城品牌”的推广。义乌省外分市场应该称得上是义乌市场的“连锁市场”,只有把义乌本埠市场与义乌省外分市场联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打造全球最大超市。
1992年,义乌工商局在全国率先开始异地举办市场的尝试。从6月起,经义乌市政府同意,10月2日、11月25日,由工商部门牵头组织,工商、税务、个协人员组成的东北、西北市场考察团分别启程,中俄边境,黑河、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印上义乌人一串串求索的足迹。在中俄边境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短短一天的逗留时间,边贸考察成员怦然心动。随团个体户以10条在义乌单价1.9元的短裤,换来近百套不锈钢餐具。
1992年12月5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通县营业厅在北京通县开业,这是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在外地兴办的**家分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通县营业厅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开业之初有200多位义乌经营者前往设摊营业。从此后,以小商品专业市场为龙头,以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辅以遍及全国各地的分市场网络——一个开放、有序和富有特色的市场新体。
1993年8月18日,新疆商贸城隆重开业。义乌分市场1400多个摊位,392间营业房,213间地下仓库,占了整个市场的一半。当时,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思学欣然题词:“学习义乌经验,发展新疆经济。”
在甘肃兰州,义乌商人余汉平1997年创办了“兰州义乌商贸集团”。这个商铺面积2.6万平方米,铺位1000余个,1000多名经营户中有400多个是下岗工人,如今他们已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在造福当地百姓的同时,余汉平凭着在义乌市场奋斗十多年的经验,在西部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甘肃张掖,有他一手做活的义乌河西批发中心;在青海西宁,有他投资亿元的西宁义乌商贸城。
从此,义乌市场的对外拓展,一发而不可收拾。民间自发的分市场开发浪潮蓬勃兴起。一个个中国小商品城外地分市场相继建成。据2000年5月的调查,国内先后办过和在建挂名的“义乌分市场”共有45家,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西北地区7家,华北11家,东北3家,中南13家,西南3家,华东7家,华南1家。据当时回函的13个市场统计,一半以上是义乌货源的占到四成。
2005年4月28日,义乌市和河北省邢台市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决定在邢台市豫让桥新区中心地带兴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邢台分市场。至此,华北地区有了**个冠名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分市场的市场。
近十年来,中国小商品城的市场辐射面越来越大,在北京、甘肃、陕西、江苏、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乌克兰、阿联酋等近10个国家,都有与义乌市场紧密相连的小商品分市场或配送中心。这些市场的首创者大多是义乌商人。
短短20多年时间,大批义乌商人已在大江南北立足,不少人还在当地商界成了中坚力量。据广东省工商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建设、经营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商人,正积极南下抢占市场。
义乌市场从区域市场发展到“买全国、卖全国”,如今进而响亮地提出了“买世界、卖世界”。与义乌对接的国际小商品集散地有巴拿马的科隆、阿联酋的迪拜等地;与义乌对接的境外小商品市场有柬埔寨的“中国商城”、俄罗斯的“海宁楼”、巴西的“中华商城”、意大利的“中国城”、阿联酋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南非的“中华门”等。义乌商人走出浙江、走出国门,“克隆”商城的技艺越来越纯熟,规模也越来越大。
如果说义乌经济的腾飞是一个奇迹,那么“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创造这一奇迹的金钥匙。
从20多年前湖清门的几十个露天摊位,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小商品城,义乌人神话般地把一个小集市办成了“卖天下货、买天下货”的“世界超市”。每天20多万人次的客商流量和高达15亿元的现金流量,源源不断地将市场上的32万种商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左永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