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一道广为人知的计算题,传颂着义乌市场的繁荣:“如果你在每个商位前逗留3分钟,按每天8小时计算,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逛完义乌市场。”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世界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份中国发展报告中,称“义乌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市场的变迁,浓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时代。
草根创业者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陶海弟就随父亲去江西做生意,陶海弟对这份工作并不十分看好,可是一个月下来,他赚了200元钱,这笔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大半年工资的收入,让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刺激。而廿三里老街上刚刚兴起的商铺,则给了他更好的经营平台。确切地说,那还不能称是商铺,只是三尺见方的一个露天小摊,刚开始,这些摊位还是只逢初一、初四和初七才能做生意,名为赶集。
陶海弟主营纽扣,生意一直不好不坏。和所有经营者一样,他在等待着机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上开始出现拉链,要经营这种新潮的东西,投入的资本可比纽扣要高出许多。而且,究竟市场的接受程度如何,还是未知数。很多现在看起来一目了然的东西,在当时都需要苦苦思量,甚至冒很大风险。陶海弟觉得拉链肯定要比纽扣行俏,因为新式的羽绒服、夹克衫还有女孩子的连衣裙都需要它。一夜之间,陶海弟放弃了所有的纽扣生意,改头换面做起了拉链生意。
1984年的夏天,配浅色连衣裙的白色拉链卖疯了。到了冬天,配深色冬衣的黑色拉链又火了一把。
好景一直持续到1993年,已拥有好几个品牌经营权的陶海弟不再满足赚点差价,他觉得自己应该办厂,实现产销一条龙。
于是陶海弟拿出300万元,投资开办了伟海拉链有限公司,这笔钱是他所有的积蓄。在当时,很多和他身家相当的老板,都觉得下半辈子就算什么都不干,这些钱也花不完了。
这个阶段,几乎所有开始做生意的义乌人都有着执著、坚定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1986年,高中刚毕业的翁荣金投奔远在新疆的姑妈。在那里,他得知人工饰品十分畅销,就赶回义乌,向亲戚借了几万元,备足了货。时近年尾,西进列车拥挤异常,翁荣金和弟弟翁荣弟在火车上站了四天四夜。当列车驶进乌鲁木齐车站时,他们的双腿已经肿得迈不开步。然而,等他们兴冲冲地把货拉到市场,才发现市面上早已充斥了各种人工饰品,价格已跌了一大截。翁荣金挥泪贱卖了所有货物,总计亏了1万多元。
遭此打击的他决定从头再来,并定下了做生意的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与袜子生意的结缘。翁荣金取得了广东某袜子品牌的全国总代理权,并铺开了在全国的袜子销售网。1995年,翁荣金开办了自己的袜厂。凭借最初建立的销售网络,翁荣金的袜子企业“浪莎”迅速崛起,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在义乌,到处都有这样的奇迹。
品牌化的义乌
第一桶金带给义乌商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陶海弟和翁荣金在聚敛财富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让财富升值的品牌之路。
办厂13年后,向往环球旅行的陶海弟到美国去考察,可没几天就急着想回来。这种心情并不难理解。13年间,他的企业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拉链生产基地。但走出义乌,陶海弟就常常觉得英雄气短——有客户说,如果用陶海弟的拉链做箱包、做服装,产品就上不了档次,也卖不出好价钱。
陶海弟明白了一个道理:产品牌子不响,价钱卖不上去,利润高不了,企业也就永远做不大。
随即,伟海公司成立了义乌拉链行业最早的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里,30余名研发人才,外籍人员占不小比例。针对美国的消费市场特征,伟海公司引进了国外相对应的技术和设备,并与上海模具研究所等国内院校合作搞研发。据悉,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引进的先进设备达3000多台,是全国品种、规格最齐全的拉链企业之一。
在另一家企业里,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的翁荣金,凭借商人的敏锐洞察力也意识到,他的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价值。
在这些创富鼻祖的引导和濡染下,创牌在义乌成为一种气候,也成为“义乌制造”走出义乌的重要起点。
几乎都是在1994年到1995年这两年间,在小商品市场上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生意人,悄悄地开始了角色转换。很快,义乌就崛起了 “梦娜”、“新光”等一大批知名工业企业。以这批企业为龙头,针织袜业、饰品、毛纺织、拉链等20多个小商品产业集群和行业优势品牌很快在义乌铺开。
走向国际市场
国际化的道路,是义乌市场之路,也是义乌企业进入世界制造产业舞台的重要一步。
“伟海拉链”的国际化之路,不仅是公司引进韩国及我国台湾等国际化技术专家和设备的国际化,重要的是公司产品的国际化比重不断加大,现在“伟海”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英国、法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让许多企业失去了国际市场,但产品与国际市场关联度十分紧密的义乌浪莎控股集团,依靠差异化竞争,产品销售逆势而上,今年1至11月,集团外贸出口达43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0%。
不断国际化的市场和信息让义乌企业的外向度之路如虎添翼。在义乌华鸿集团,凭借义乌市场,该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画框、相框专业出口企业之一,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几年前,华鸿集团又在洛杉矶成立了华鸿美国公司,并在美国申报了两个外观专利申请,为自己的文化产品直接在欧美市场打品牌、做直销作准备。
今年,《义乌市工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品牌国际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旨在通过支持和促进企业创自主品牌、走品牌国际化之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进品牌强市战略。力争在3至5年后,使义乌出口商品企业在主要出口国拥有自己的境外注册商标,商标国际注册总量达1000件;义乌企业将通过品牌收购、资本运作、广告拓展等方式,增强品牌国际化营运能力,重点培育1至2个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未来之路,相信义乌企业会走得更远。记者 章芳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