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0年前,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30年来,在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历届义乌县市委、县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义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演绎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发展奇迹。
30年沧海桑田,30年星移斗转。义乌的生动实践,使乌伤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30年,义乌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市的跨越发展。义乌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之初,传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仅1.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235元,只有当时全省人均水平的2/3,财政总收入仅2千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仅3千万元,属于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亿元、人均6.5万元,财政总收入67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2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82倍、277倍、335倍、3416倍。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改革开放30年,义乌实现了从马路市场到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跨越发展。义乌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之初,仅有简易摊位531个。30年间,经过5易其址、10次扩建,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商品170多万种,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由商务部发布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已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中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在义乌发布。编制实施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全球小商品有了“义乌分类法”,义乌市场实现了由单纯输出商品向输出商品及输出信息、规则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30年,义乌成功实现了由工业小县到工业强市的跨越发展。义乌工业从前店后厂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成长历程,工业逐渐成为支撑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企业数增加到1.6万多家。目前,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0个,中国驰名商标70件、国家免检产品13只,中国名牌产品7只、国家标准5个,涌现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单打或团体冠军,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30年,义乌成功实现了从内陆城关镇到国际化城市的跨越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城乡基础设施薄弱,县城面积不足2.4平方公里。经过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73%。一大批事关全局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市承载能力大为增强。开展了大规模的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电力、交通、通信、饮用水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面实施城乡垃圾、城乡污水一体化集中处理,城乡一体化工程受益面达96.8%。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境外采购商常驻义乌,经批准设立的境外公司企业代表处达到2049家,市场商品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集装箱超50万个。
改革开放30年,义乌成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宽裕小康的跨越发展。30年前,不少人还在为温饱问题担忧,为生活必需品犯愁。如今,我们早已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6元增加到2008年11800元(预计)。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0元(预计),居全省首位。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轿车30.8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在政策上实现全覆盖。全市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