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康复路改造——必然趋势
康复路批发市场是目前西安现存的唯一一个马路批发市场。市场始建于1984年,南北长862.5米,东西宽30米,总面积为25875平方米,属于综合类批发市场。也就是这样一条仅为862.5米长的道路,创造了26年的商业繁华。但繁华却无法掩饰背后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其升级换代已刻不容缓。
曾被誉为“西北第一市”
据了解,康复路批发市场目前有临时房屋1265间,摊位603个,市场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经营服装、小针织、小百货等三大类168个品种。
市场自创建以来,逐步发展壮大,并由此派生出了轻工市场、药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带动了长乐西路市场群的发展,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康复路商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康复路市场跻身全国十大市场之列,被誉为“西北第一市”,成为陕西批发市场的金字招牌,在繁荣经济、稳定社会、安置下岗职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5大现状直接制约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康复路批发市场的档次和经营方式显得越来越落后,和周边环境越来越不协调。
现状一:市场现有的设施及经营环境落后,与周边商城、市场的发展和市政府提出的“经营城市”理念的要求相差甚远,影响了康复路商圈的整体环境和发展。
现状二:由于市场建成早,现有的消防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防火要求,而市场的人流量非常大(日均5~10万人次),安全方面存在隐患。曾多次被公安消防部门要求整改。
现状三:市场对城市交通影响很大,市场人力三轮车多,随意停放,不但干扰了市场的经营秩序,而且经常造成南北两口交通堵塞,极大地影响了长乐路与长缨路两条交通干线的正常通行。
现状四:康复路属经九路的一段。经九路市政管网及正在建设的地铁1号线部分管网工程要从康复路通过,必然要实现“还路于民”。
现状五:康复路批发市场从业人员众多,多赖此为生。由于本市场在周边市场中门槛最低,如市场拆除,广大经营户安置、生活都会给政府带来极大的压力,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这些问题都要求康复路批发市场只能实施整体改造,保留现有业态,解决民生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康复路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换代已刻不容缓。
关注一:未来康复路 西北第一能否继续
西安最后一个马路市场——康复路市场将于今日开始停业。以后能否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能否再现日人流量达数万人次的繁荣……昨日,不少经营户、市民以及管理者表示出纠结与难舍之情。
经营者担心 升级了会不会影响购买力
昨日下午,经营箱包的商户吴师傅说,康复路市场其实早该改造了。如今真的要改造了,他却突然有些担心:改造后的康复路市场会不会重现以前的繁荣?
吴师傅经营的面积仅有三四个平方米,在此已经营7年了。他说,康复路市场的人流量目前是其他市场无法相比的,平时每天的人流量达四五万,节假日人更多。“我每月的销售额约在两万多元。”吴师傅说,等到市场改造完后,门面面积增大,服务升级,很有可能经营成本上涨而导致市场商品价格上升,继而影响市民购买力。
据康复路市场管理所副所长刘沛介绍,康复路市场目前是西北地区的小商品集散地,主要以中低档服饰商品为主,定位相对较低,主要辐射周边省份的城镇、多数的农村市场等。
记者还了解到,从目前来看,市场上原来经营的商户都已和他们签订了书面协议,提前订购了门面。刘沛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客户源,让原有的经营户继续经营,康复路市场的地位是其他市场不能取代的。
近年来,西安先后改造完成炭市街、骡马市以及李家村等市场。据在李家村服装城经营服装的陆先生介绍,过去的李家村服装市场也是人山人海,“现在改造后,没有出现人流量减少的情况,而是过去的2-3倍。”他说,主要是改造后经营范围、规模、面积扩大,显得人少了。而过去道路小,显得人流量很大。“目前西安改造的市场都很成功,但对市场的商业培育却需要一个逐渐完善过程,这是一个长效课题。”西安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姚涌说,像西安南大街也是经过20多年的市场培育,而西大街也培育了五六年。
据了解,康复路市场将在两年内完成改造,竣工后的新市场是一座四层建筑,地面一层为14米宽的马路,上面三层是商场,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市场占地面积2.66公顷,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比现在的18000平方米扩大一倍,可容纳超过3000户商家。同时,市场内将设置安保监控、消防预警、停车管理等多项先进系统设施。
关注二:什么时候开始拆迁?
市场简易,拆迁很快
据市场管理人员说,原则上8日商户搬离后,消防整顿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具体什么时候拆迁,还要根据规划被审批下来的时间,“市场内都是简易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拆迁会很快,不会占用多少时间。”
关注三:改造需要多长时间?
整体改造的话一年,分段施工两年
市场管理人员说,康复路市场的改造方案在制定时,征求了市政、周边单位等各方面的意见,目前,政府已经将改造方案提交给了有关部门,也得到有关部门原则上的同意。改造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整体改造,南北两端都开挖出来,这样可能一年就能好;但是市场东西两侧还有招商楼,如果考虑招商楼内商户利益的话,另一种方案会选择分段施工,给招商楼留出道路,这样会慢一些,需要两年时间,“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具体怎样执行,还需要规划批下来才能决定。”
关注四:商户积压货品如何处理?
已在附近协调用地便于甩货
关注五:张华烈士纪念碑会拆吗?
已被纳入规划,不会搬家
1982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三年级学员张华为抢救掏粪落池的69岁农民魏志德而光荣牺牲,年仅24岁。7月18日,张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优秀共产党员,追记一等功。后来有关部门在张华烈士牺牲的地方竖起纪念碑,每年都有社会各界群众到纪念碑前祭奠缅怀。
昨日,有读者向本报打电话询问,康复路市场改造,那么张华烈士纪念碑会不会拆迁?对此,西安市新城区市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人员解答说,在目前的康复路市场改建规划中,张华烈士纪念碑也被纳入进去,也就是说,这个纪念碑会保持原样,不会被拆迁。
关注六:门头的“双龙戏珠”会否保留?
会考虑市民和商户的意见
熟悉康复路市场的市民回忆,市场南门门头的双龙戏珠历经前两次改造都没有改变,也可能是这双龙,26年来保佑着康复路市场的平安,很多商户表示,每次看到双龙戏珠,心里都会觉得踏实,那么这次改造时,门头是否会保留双龙戏珠?
昨日,市场管理人员说,这个开始还没有考虑到,既然市民提出来了,“会考虑市民的意见。”
20万市民重逛称要留永恒记忆
昨日,康复路市场人流量猛增,980米长的市场,从南走到北要40多分钟。一位管理人员说,这里的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
康复路要改造了,再过一两天,繁华了26年的康复路市场将暂时归于平静。但这种平静是相对的,它的周围依然会充满繁华和希望。
康复路市场商户撤离进入最后倒计时,昨日,很多怀有“康复路情结”的市民纷纷前往康复路,既是在重温记忆,同时也是在期待。
昨日,康复路上的繁华比往常早来了足足两个小时。平时中午12时以后,康复路里才稍微有一点拥挤的感觉,可是昨日上午10时,这里的气氛就有些“热闹”了。用一名将衣服摆放在路中间的商户的话来说,“康复路正在进行它最后的疯狂”。
市场内的商户早早将库存的商品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他们连夜构思出最夸张的、也是最合时宜的宣传标语:“迎接搬离最后甩卖”、“绝对放血”、“康复路作证市场最低价”……20双一沓的袜子只卖10元钱,所有的包类价格标到了8元钱……
下午2时许,记者再次前往康复路,很多人从南北两个口涌出来,同时又有很多人涌进去。记者从南向北走了一圈,980米的距离足足走了四十多分钟。市场内的吆喝声、抱怨拥挤声、感叹声此起彼伏。
西安市新城区市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康复路管理所副所长郭健介绍说,康复路市场内平时每天的人流量为四五万,周末会达到七八万,可是昨日,《华商报》报道康复路即将进行改造一事后,很多人涌向了康复路,“人流量估计有近20万人,是平时的四五倍”。
安保升级为康复路站好最后一班岗
最后再逛一次的人来了,进货的人来了,合影留念的人来了,摄影协会的人也来了……昨日,很多人怀着各种复杂的感情来到了康复路市场。
在康复路上存在了26年的三轮车夫,却因为拥挤的人群显得有些落寞,几个一簇地聚集在市场南北口。“人太多,市场内很挤,今天生意反而不行了,平时一天能赚上百元,今儿才拉了四十多元。”来自河南的张师傅说,他在市场里干了8年,也靠拉三轮车勉强养活了一家三口,“要走了,这两天肯定还会有生意,还会有商户需要拉东西,等彻底搬完我再将三轮车变卖离开吧”。谈到以后,张师傅说,等到市场改建好了,如果需要的话,会再来,“回老家后,我会关注康复路的消息,把它当做一个希望吧”。
昨日,在康复路市场南门口巡逻的管理所的于伟早早就来到工作岗位,“人非常多,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多了,虽然马上要停业,但我们一点都不敢松懈。”
据了解,昨日,为了避免由于人流量大产生安全事件,康复路管理所的五十多人都前往市场巡逻,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长乐西路派出所也补充了警力。这一切,都是在为朝阳门外活跃了26年的老康复路市场站好最后一班岗。
也许你打小就和父母一起逛康复路,在这里购买玩具和新年的衣服!也许你从外地来,康复路是捞起第一桶金的地方!也许你在康复路邂逅了你的爱情!也许你在康复路遭遇过小偷……
26年了,康复路从最初简陋的马路市场变成了西北商贸圈的传奇。它作为一个地域标志、一个商业标杆,曾帮助很多人实现过生活梦想。
如今,它即将要进行26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造,一两年后,它将不再是一个乱糟糟的市场,也不再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声音的马路市场。改造是为了适应发展的脚步,是必须的,但是有关康复路的记忆却可以珍藏在内心深处。
为了纪念曾创造出无数辉煌的康复路,为了在康复路改建的日子拥有更多的期许,今日起,本报开通热线电话029-88429108,征集“我和康复路的故事”。无论是辛酸的还是浪漫的,快乐的还是苦涩的,都请拨打征集电话,让我们回味和康复路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将康复路小心翼翼地珍藏……
康复路情结
经营了26年离开真有点舍不得
昨日,康复路批发市场南口五管区1号的铺子里显得有些安静。57岁的老张坐在椅子上,一边和朋友聊天儿,一边不时回过头回答顾客的询问。老张小小的店铺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帽子,他说自己前几天刚订了价值七八千元的货物,还没有运过来。
“这帽子咋卖?”一名顾客拿着一顶粉色帽子问。“8块。”“5块怎么样?”顾客晃了晃帽子。“拿吧,拿吧……”老张挥挥手,没有再多说什么。老张是西安市碑林区人,1984年下岗后便开始在康复路市场做服装生意。刚开始,市场还没有正式的店铺,所有商户都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做生意。老张说,那个时候,生意并不好做,2000年他开始卖帽子后,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在康复路待了二十多年,老张对这片市场再熟悉不过了,这两年生意很不错,除了缴税,他每天净收入可达二百多元。现在市场面临拆迁,“真有些舍不得,那种舍不得是打心底的。”他已经联系了西北商贸中心的一个铺位,在新的市场建起来之前,他只能在那儿过渡一下。“无论怎样,我们心中有留恋,也对它的前景充满希望。”
从灞桥赶来再看一眼康复路
“这是要留住康复路最美好、最热闹的一面呢!”昨日,看到有市民在康复路市场南口对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拍照,家住灞桥的王女士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王女士平时很少来康复路。在她的记忆中,这是第二次来,“我是看《华商报》知道这儿要拆迁了,特意跑过来看看。”
在54岁的王女士看来,康复路市场的拆迁对她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没有大的影响,倒是给年轻人带来了不便。“年轻人没事儿爱逛逛,顺手买几件便宜、新潮的衣服穿穿。这儿拆了,年轻人到哪里找这样好逛的地方,到哪里淘这样便宜又好看的衣服呢?”王女士感到有点可惜。“不过我觉得把这儿拆了也好,这个地段挺重要,市场影响交通呢,要是政府在其他地方建个类似的市场就好了。”王女士向远处看了看,市场里人头攒动,三轮车夫“让一下,让一下”的声音淹没在一片“大甩卖”声中
26年的发展,康复路成为享誉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曾跻身全国十大集贸市场之列,辐射力覆盖到西北五省和中原部分省市,被誉为“西北第一市”。由它派生出了药材市场、青干果市场、蔬菜市场、轻工市场等专业市场,带动了丹尼尔商城、交易广场、贝斯特等招商楼以及附近餐饮、住宿、仓储、物流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繁荣了长乐西路和长缨路两条商业街,最终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康复路商圈”。
“康复路早已不仅仅是一条路,一个地域符号,更是一个批发市场的金字品牌,它是东到金花路、西到朝阳门、南至长乐路、北至长缨路整个批发市场商圈的总称,是数万经营者创业的平台和数万家庭的生活来源”。康复路市场管理所工作人员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