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改革开放30年,不光是厦门在变,全国都在变。1979年,103位武汉人开始在武汉的汉正街摆摊做生意。从此,汉正街——这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狭窄小街,一举冲破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桎梏,正式拉开了中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幕。
1979年,400米长的汉正街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那一年,武汉市决定开放中断了数十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
当年,39岁的武汉市民郑举选因为犯“投机倒把”罪,两次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从看守所走出的他,用15元注册资本金办理了汉正街的个体经营执照后,郑举选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摆起摊子,开始卖一些针头线脑之类的小商品。
在这个不足400米长的街道集市上,人们可以方便地买到各种各样的小商品,而商户则根据顾客的需要直接从厂家进货,依据市场供求状况自行定价。这种方便快捷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然而在社会上,围绕汉正街是否该恢复小商品市场的争论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发出疑问,汉正街是在搞社会主义吗?
1982年8月28日,所有的争论因一篇报道戛然而止。当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一场探索市场经济之路的商业改革、城市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汉正街博物馆解说员赵艳 :这篇社论也是截止到目前为止人民日报为一家市场做的唯一一篇社论,而这篇《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就正式地肯定了汉正街市场的这种做法,也确立了汉正街市场在搞活流通体制历史上的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
上世纪80年代的汉正街,集中了全国各地的小商品。汉正街“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吸引全国各地的商贩前来“打货”,一时间汉正街出现了“满目东西南北货,一街南腔北调人”的繁荣景象,汉正街成了小商品的代名词,赢得了“天下第一街”的美誉。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从流通层面上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汉正街模式” 从此风靡全国。但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批发市场不断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正街市场饱受挤压,低质、低价、低档的“水货”一度充斥市场,汉正街的交易量被个别新兴市场甩到了后面。面对新的形势,汉正街通过拆迁安置、引资扩建、细分市场、分类招商等方式,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转变。
随着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汉正街从一条街到一栋楼,到一片区域,再到各色专业市场,逐步从一条400多米长的小街发展到占地1.67平方公里的大市场,2008年全年销售额将会超过500亿元,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汉正街也从最初的103名个体户,发展到拥有2.7万商户的现代化商品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新汉正街人。
汉正街东方艺品公司总经理顾王明:我们当时也是试试看,也没想这么多。我们当时来的时候,也就是最高学历的本科吧,现在就是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有了,很多了,习以为常了,不奇怪了。
拥有博士后学历的顾王明,只是汉正街上高学历商人的一个代表。在他们身后,还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商人,他们用与父辈不同的方式去经营着自己的产业。
武汉汉正街电子商务平台负责人沈宾:汉正街第一代创业人创立了汉正街,改革开放30年来,商户的素质和商人的素质都在大幅提高。第二个汉正街的第二代接班人都成长起来了,这些接班人你不能小看他,他们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对电子商务好处的认识,认识得非常好。
依靠科技手段和文化资源,汉正街正在实现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变。如今,利用现代交易方式,打造“网上汉正街”正在成为新汉正街的目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