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饰品是义乌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在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这个行业持续火爆的交易盛况一直是义乌市场繁荣的象征。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饰品这类非生活必需品的商家也逐渐体会到“冬天”的严寒。
外贸主导型企业的困惑
据了解,在义乌市场,绝大多数中小饰品企业此前只接外单,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外贸型企业眼下正盘算着下步走向。在一期市场三楼,经营树脂饰品的温州商人陈丽华告诉记者,她做饰品生意已经八年,在义乌有个小工厂,产品出口欧美国家,生意一直不错,产品利润也可观,几年下来在义乌市场买了摊位,还小有积蓄。不过一直走外单的她没有想到,外贸生意有一天也会走到尽头。陈丽华说,现在主要困难是订单少,客户也少了,部分货款收不回来。有时候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单子,还会犹豫接不接,有的单子一接就意味着亏损的开始。
“像我们这样不大不小的企业现在是挺迷茫的,以前没做过内销,现在突然要转型,困难很大。但企业要坚持办下去,这条路是肯定要走的,内销的市场毕竟很大。”在生意上一直比较顺的陈丽华此时也没辙了。
危机中寻找崛起机会
中小企业对未来的把握,很大部分在于企业主的意识。同样是中小企业,一些在义乌设厂的广东外贸饰品企业从年初就对市场进行判断,开始转型做内销。目前,这些企业正以内销逐步取代外贸,暂时避过这段是非时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汕头企业主表示,广东人到义乌市场做生意,要的就是这里的市场信息,年初的时候他已经嗅到次贷危机下外贸下滑的严重性,便尝试着转内贸了。现在证明当时的判断是对的,尽管总体形势不如往年,但比起转型之前肯定幸运多了。
一些原本内外贸“两条腿”走路的饰品企业,受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这些企业,持续研发的新品和客户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新的销售增长。
在国际商贸城二楼永银首饰,这个义乌本地响当当的银饰老店,十几平米的店铺内,几乎没有怎么装修,产品堆满了柜台和柜壁,仅容一人穿过的通道里总是排满了客人,老板娘亲自在这里接单,三四个店员拿着账本在不停地记录。店员说,这段时间,他们都要忙到下午两三点才有空吃午饭。这种繁忙的景象也让周围的店主羡慕煞了。老板娘鲍女士表示:“我们内销占了9成以上,受冲击自然要小。店里的产品一方面是泰国进口的高档银饰,一部分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十几年生意下来,老客户带新客户。虽然现在市场总体情况不好,但我们这里老客户的返单就做不完。特别是春节前这段时间,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说到明年的形势,鲍女士表示难以判断。但值得肯定的是,企业信誉、产品质量和研发力量等条件过硬的企业,在经济寒冬中可以有更牛的姿态。记者 章芳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