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认识义乌市场,需要一个新的考察问题的视角,那就是要跳出义乌这个圈子之外。
我生于义东乡间,稍长跟随母亲去哈尔滨。1979年2月,回到阔别八年的故乡廿三里中学插班读高中。记得那时的廿三里很小,人们生活十分贫困。印象中廿三里的集市日,商品也较单一,多是自产的农副产品,算起来这也就是义乌市场的起源了。
1986年2月春节回来时,我感到变化的苗头了,那时义乌的市场已经在铁路线边上(今天的新马路菜市场)。1988年5月我再次回乡,感到变化很大。也就这一年义乌撤县建市,开始了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这可能是义乌历史上的里程碑!1991年,当我从上海回来省亲,市场已经搬到望江楼那边去了。这时的义乌在上海也时常被提到,小有名气了。
1997年这一趟回义乌来吃惊是最大的,市场又迁了,到了江边叫“篁园”的地方。场内的条件和设施大改观和改善,整洁的柜台式摊位取代了水泥台,安装了电扇,即使盛夏也凉爽。场外摩托车成海量,蔚为壮观。2000年夏,回义乌来后发现市场到了宾王路,经营户开始做外贸,义乌街头满是老外。
综观义乌城市和市场发展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是发展最为神速的时期。城市规模逐渐拉大,义乌向国际商贸名城迈进。在城区可以看到,交通工具摩托车由汽车取代,而且很多是高档名车;市场再迁到福田,名称也由“中国小商品城”改为“国际商贸城”,设施也越来越豪华,全部是空调和电脑。
回顾“兴商建市”的历史,其变化之神速,义乌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果真创造举世皆惊的“义乌奇迹”。国家商务部编制发布的“义乌指数”,成为世界小商品交易的晴雨表。联合国报告则称之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2006年非洲赤道几内亚公路建设工地,我午餐吃到的雪菜罐头竟然是义乌赤岸江南食品厂制造的,本人亲身感受在非洲的大部分商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大部分是来自义乌货。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转变,义乌市场果真塑造成了“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实现了“义乌商品遍天下、义乌商人走天下、义乌美名满天下”的光荣与梦想!
愿我们的家乡义乌,市场更发达、贸易更兴旺、城市更繁华! 吕永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