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租商铺何以沦为“伤铺”?
日前,本报一篇关于“返租物业调查”的报道引来多方关注,不少读者表示,文中揭露的返租商铺的遭遇令人唏嘘。
这是个铁一般的事实。在东莞,大部分的返租商铺的情形都不容乐观,有的商铺从交付使用之后,就从未出租过,一出生就成了“咸鱼”,连做生鱼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商铺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后,其实际租金与昔日描绘的租金相差甚远;有的商铺几乎为人所弃,沦为堆放杂物的垃圾铺……
此情此景,令人叹息。作为不动产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商铺,何以沦落到这步田地?是什么“祸根”结出了这种苦果?
一方面,是商业项目的盲目开发所致。2003年以来,包括中信慧坊、世博广场、地王广场、第一国际、愉景威尼斯广场及香港街等在内的诸多商业项目开始进入市场,城区商业地产供应量呈现“井喷”态势。但在这种繁荣的表象下,形象大于需求、开发重于经营、商业规划和市场发展严重脱节等,形成了东莞商业地产开发的软肋。而在这种硬伤的背后,市场消费力有限、限外令的出台,再加上金融风暴等影响纷至沓来,商铺经营遇冷在所难免。
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诚信的缺失所致。面对供过于求的供应量,不少开发商为了达到销售目的,往往会过度夸大商铺的投资前景,并通过高回报率来引诱投资客,而所谓的回报只不过是虚高价位与实际价值“补差”游戏而已。这种极具诱惑力高额资金回报率的“返租”概念令不少投资者冲动出手。这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之一。
诚信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在销售成功后,开发商标榜的“统一经营”就变得形同虚设。大部分任由业主们自生自灭,经营好了,算小业主们运气好;经营差了,满租到期后就把烂摊子丢回给业主。这也是造成售后包租出现严重后遗症的重要根源。
可以说,从市场开发来看,东莞商铺供过于求导致陷入经营困局是在所难免。在此情形下,满租到期后,这些返租商铺将何去何从?闲置商铺如何出租、不对称的租金落差如何填补?闲置之余的管理费如何解决?如何正面业主的疑虑,如何给业主一个交待,是行业所必需反省的。
“当市场流行欺诈行为时,诚信便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根据经济学一般规律,越是稀缺的东西越值钱,所以讲究商业信誉的商号此时反而能赚更多的钱。”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番话,值得开发商们再三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