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一系列保险公司与地产商的“联姻”,让险资垂涎地产蛋糕的“狼相”再一次凸显出来。
在房地产行业喊了多年“狼来了”之后,这一次,“狼”或许是真的来了。
险资潮涌地产
2009年12月27日,远洋地产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认购远洋地产增发的9.34亿股,涉及金额58.19亿港元。增发之后,中国人寿持有的远洋地产股份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57%,一跃成为远洋地产第二大股东。
这一笔交易仅仅是险资投资地产行业第一个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
12月30日,佳兆业宣布,与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为期5年的策略联盟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于商业地产领域的投资商机。
今年9月,平安集团借助旗下的平安信托先后与金地、绿城合作,将250亿元的大单砸向了房地产市场。
险资的野心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主要有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两种途径。实物投资相关政策尚未明朗,险资大多选择金融投资进入房地产。
而在今年10月1日新《保险法》实施之前,险资分享房地产利润的途径主要是以“打擦边球”方式,即以“自用”的名义投资商业地产,或者通过购买地产类证券曲线投资。
目前,险资运用管理办法(投资细则)尚在征集社会意见,《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管理办法》也迟迟未出,但保险资金迫切分享地产业厚利的饥渴却在不断膨胀和滋长。
业内人士分析,平安信托和中国人寿的投资举动都有“试水”的意味,都可为日后险资直接运作地产积累经验,一旦时机成熟,保险资金也可以很快地接手投资项目。
对于险资的野心,2009年的中期业绩会上,中国平安总经理张子欣的一番话颇具代表性:“房地产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收益,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锁定长期收益,也能起到平滑利润的作用”。
改变地产格局?
对于险资投资不动产开闸,不少人士认为,这或许或冲击整个地产行业格局。
去年保险资金总资产3.3万亿元,业内人士据此估算,险资可以投资不动产的额度大约为2000亿-3000亿元。按照当前的物业估值,此投资规模相当于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价值的2倍以上或者天津甲级写字楼市场价值的165倍。
这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过,根据正在征集社会意见的险资管理办法规定,险资投资不动产依然有一些门槛:需要成立独立的专业投资机构,投资比例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保险公司不能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
因此,不少人士认为险资对地产业的影响短期不会太大。中金公司房地产分析员白宏炜就认为,险资进入房地产市场是个长期过程。况且,受经济低迷影响,商业物业租金收益率仍处在下降之中,也将阻碍险资的短期介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