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2月初,冬日的峨桥茶市,一字排开的一顶顶黄伞下,是一包包展示的茶叶,摊主们与各种不同口音的顾客谈着生意。这样的情形,在峨桥已很有年头了。
峨桥镇,位于漳河之畔,自古商贸氛围浓厚。明清时期,因漳河舟楫之利,便有肩挑手提走村串巷经销茶叶的传统。从此,这个不产茶的乡镇就一直飘着茶香。
许昌海算是峨桥茶市第二代茶商。“父亲是卖茶叶的。1978年时不像现在,运、卖茶叶还得偷偷摸摸,被逮住是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许昌海回忆说,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日趋明朗,走街串巷改成了坐地零售,老街茶市渐渐形成。
茶摊越聚越多,政府因势利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茶叶市场。“1993年到1996年间茶市最红火,前来买茶的人都挤不动,每天有30辆卡车的茶叶,一到货就被抢空,全国只要有名字的茶叶,任何时候在峨桥都能买到。”说到茶市顶峰时期,许昌海特别激动,“福建、浙江、广西,只要是产茶区,听到峨桥人来了就特别高兴,因为茶叶有销路了。”
据镇政府有关人员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峨桥全镇1/3人口从事茶叶经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全国的茶叶客商都向峨桥涌来。一时间,峨桥茶市“不是茶乡胜似茶乡”的名声响彻中华大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光英欣然题字“江南第一茶市”。到上世纪末,茶市年交易量达到3800万公斤,交易额逾16亿元。峨桥茶市也先后荣获全国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全国重点联系市场、全国重点茶市、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等众多荣誉。如今,峨桥茶市已拥有经营门面1160个,茶叶实体公司21家,茶叶物流公司7家。“不过,现在的峨桥茶市不能跟顶峰时期相比了。”谈起现在,许昌海感慨,“缺少宣传,缺少包装,经营略显粗放,茶商资源没能有效整合,总之,太多的原因使茶市无法再坐享以往的荣誉与兴盛,必须有所改变。”
“峨桥茶市曾经的红火得益于改革开放,是峨桥人敢为人先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峨桥茶市也一直在变。”峨桥镇有关人士说。
强世山是峨桥一家有机茶公司老板,在浮山承包了500多亩地,自产自销,经营自主研制的有机绿茶,不但在全国开设了数十个销售点,还成功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从厦门谈生意回来。“现在的峨桥茶商不再守着市场了,多数在外面跑,峨桥茶市更像是集散、储藏的中转站。”强世山告诉记者,随着北京、浙江、广西等地茶市的兴起,峨桥茶市早已不是一家独大了,加上电话、传真约货方式的普及,峨桥茶市的人流与顶峰时期相比甚至不足1/10。“但峨桥茶叶冷库的规模全国最大,茶叶储藏量大约占全国的1/3,因此峨桥茶市的交易量并没有减少,只是交易方式以大批发为主,零售已明显萎缩。”
与这些变化相伴的是,峨桥茶商的经营档次也明显提升。以前峨桥茶市的茶叶以中低档为主,现在几乎每个茶商经营的茶叶都有价格上千元一斤的高档茶,1/3的本地茶商在外地设有销售点,从事茶叶包装、研发的人也很多。强世山对记者说:“现在的峨桥茶市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对于未来,茶商们都在摸索,希望通过变化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重振峨桥茶市顶峰时期的风采。”
镇政府有关人士介绍,未来峨桥茶市的发展将依托龙窝湖、桐山、浮山寺等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响水涧电站的建设,结合三山区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规划目标,把茶市打造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绿色精品市场。刘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