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海城市西柳镇上的公园深处,静静地伫立着一位普通农民的雕像,他叫丁岐山,他的名字,在西柳镇家喻户晓。
“西柳乃至海城的专业市场,最早就是这位老人从地摊中‘摆’出来的。”提起这尊雕像,西柳镇党委副书记罗景宇透着一份深深的敬意。“‘西柳自古无集市,农家世代守田庐’,这句古谚在1979年被丁岐山打破,是他最早开始摆地摊卖裤子,之后西柳的农民自发办起了小市场,直到演变成现在年交易额201亿元的西柳服装市场。”
丁岐山是西柳镇东柳村的农民,1979年发生的一场事故使得他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丁岐山发现了自己加工的裤子成本低,售价比国营商店的更便宜,也是有利可图的。看到了希望的丁岐山说服了家人,拿出仅有的几十元生活费,开始了生产加工。裤子做好了,由于价格便宜,送货上门,产品相当畅销,不少人纷纷订做。就这样,丁岐山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丁岐山的成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大家纷纷效仿他的做法。一年之后,西柳人群起而做裤子、卖裤子,并走出家门,上吉林闯龙江,手提肩扛,足迹遍及东北的村村落落,大街小巷,吸引了东北的各地客商纷纷来西柳购买服装,西柳地区的服装加工业一时热闹起来。如今,西柳人硬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这个市场,用自己的肩膀“扛”出了这个市场。
“在海城专业市场的创建史上,丁岐山是最早的,但不是惟一的。”南台镇党委书记赵刚同样对专业市场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南台镇的农民陈香兰,也是发现鞍山好多大企业的职工经常到市场拿富余的劳保用品交换其他商品,于是自己在家里做兜子,然后到鞍山、海城市内换手套挣差价,带动周围的乡亲走上了这条路,最终形成了南台镇的箱包市场。”
而在市长助理张兴东的心里,海城的专业市场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发达的专业市场是海城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专业市场在海城完全是‘无中生有、从小到大’,是海城人自己创造和培育发展起来的经济优势。”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海城市先后建起了全国知名的西柳服装市场、东北最大的南台箱包市场、辽宁省内最大的南台鲜蛋市场和感王黄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2亿元,先后建成了海城建材市场、农机市场、感王蔬菜市场、大屯南果梨市场及煤炭市场、岱沟山货市场、粮食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目前,海城市已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68处,总经营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拥有固定摊位3万个,日均交易额达7000余万元。2005年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76亿元。
“海城的市场,不仅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而且品种多,价格低,辐射广。”张兴东掰着指头跟记者算着,“除农副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箱包制品、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珠宝首饰、地方土特产品外,还经营与这些产品相配套的敷料和原材料,如小五金、小百货等等,不仅品种全,而且价格也低,在东北同类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专业市场经营的商品达20大类,2万多个品种,主要销往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区市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西柳市场的交易额实现201亿元,位居辽宁省同类专业市场之首。”
“建一处市场,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海城专业市场的兴起,极大地牵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张兴东一边聊着,一边给记者拿出一组数据:
围绕西柳服装市场兴办的印染厂50家,纺织厂46家,服装加工企业上千家,市场经营业户1万多户,吸引西柳镇及周边地区近10万名劳动力,镇里光暂住人口就有4万多;
围绕南台的箱包市场,海城市的箱包加工企业达到500户,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围绕南台鸡蛋市场,发展蛋鸡养殖户4000余户,形成2万余人的鸡蛋营销队伍,专门从事鸡蛋营销,每天通过南台鸡蛋市场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鸡蛋达120多吨。
据不完全统计,海城市现在围绕各类专业市场兴办的餐饮服务、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印染、服装加工、金融保险等各类企业及服务机构近千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市场通往各地的运输线路近百条。专业市场形成的税收2亿余元,占海城市税收总量的15%。
“市场发展,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张兴东补充道,“还是以西柳为例,这里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50%。镇里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市场的发展,也给海城经济带来强劲的动力:连续5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列,在2004年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中排名77位,是辽宁省惟一入围的县(市)。
“海城正着手改变集贸业目前‘薄而脆’的扁平式发展模式,决心通过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最终生长出‘厚而实’的产业‘大树’”。对于海城的未来,张兴东信心十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