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修订的《保险法》已于10月初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保险资金“可投资不动产”。不过保险资金想要真正进入这一新领域,还要等《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试点管理办法》出台。目前在这一管理办法的修订草案中,投资不动产的比例仍是空白。
对于保险资金的这一动作,不少业内人士以即将“开闸”来形容。在现实中,保险业和房地产界的“眉来眼去”和“暗度陈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常以自用名义购买写字楼,或通过集团旗下信托、资产管理公司“曲线”进行房地产投资。
而如今,一个“闸门”即将开启,那么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片欢呼。但这样的欢呼,只能出自业内,止于业内。险资入楼市,到底利好了谁呢?
之于保险业,险资入楼市无疑是个利好。保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长达一二十年的保费收入,比较适用于时间长、收益稳定的大型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因而房地产是一个较理想的投资渠道;此外,投资房地产还可以平缓保险资金在其他投资市场遭遇的波动,降低投资风险。
而对于房地产企业,险资的“解渴”作用更是不容忽略。面对打开的“闸门”,房地产界早已按捺不住了。虽然住宅市场升温已久,但商业地产市场目前尚显平静。从数据来看,京、沪、深等地写字楼和商铺交易尚未完全走出谷底。保险资金对商业地产的“天然”喜好,让后者更充满期待。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这将对楼市带来“结构性利好”。
无疑,险资入楼市,将带来业内的双重利好,然而在行业的利好之下,民生的好处又何在呢?
近日,有机构预测,即将进入楼市的险资,可能有两千亿之多。保险业在对不动产投资领域比较陌生,投资经验、投资团队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把握这么多的资金,其中的风险有多大,还是个未知数。
过往经验暗示,保险公司投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风险。早在十多年前,保险公司曾获准投资房地产,但因风险把控不严,造成不少烂尾楼。从国外经验看,目前欧美保险公司对房地产直接投资的比例也呈逐步下降趋势,更多地转向间接投资领域。
业内人士指出,投资不动产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退出机制上受到制约,变现能力很差,这对“负债经营”而且有偿付能力要求的保险业而言是个挑战。
另一方面,突然涌入这么多的资金,将会对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会不会进一步推高房价,也是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即便是保险资金进入楼市之后形势一片大好,也可能造成一种现象:没有因此获得更多收益的公众,还得为高房价埋单。
我们知道,无论对于怎样性质的企业而言,险资都来自于公众,是对公众生活的保障。险资进入楼市的决策,与公众息息相关。那么,在制定政策时,就不能缺乏公众的意见。
面对保险资金的公众属性,无论哪个单位、哪个部门,都无权自说自话,而要敞开大门,征求百姓的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的政策既利好行业,又利好民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