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提要:从建国之初,处处都在执行严格的票证供应制度——买布凭票,买粮食凭票,买日用品也得凭票;到如今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折射出了整部北京商业乃至全国商业的变迁史。
这样的描述,即便未曾亲历,很多人也一定会从各种影视剧中见识过:建国之初,处处都在执行严格的票证供应制度——买布凭票,买粮食凭票,买日用品也得凭票。这样一来,消费量被控制住了,便于提前计划好生产量。物质紧缺,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有印记。1993年,北京才最终停止使用粮票,而这也成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70年代的北京王府井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前30年,中国建成了一个计划经济的体系。而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合作社、供销社等传统的商业模式被百货商场这种新兴的购物环境所取代。1978年,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东风商场(东安市场)、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大厦)这四家大型百货商场一统京城,号称“四大家族”。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北京人乃至全国人购物的首选。
1990年,北京大型商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以长安商场开业为标志,赛特、燕莎、西单购物中心等一大批百货店迅速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3年,当时的北京市领导提出,到2000年要建成100家大型商场。此言一出,争议声、质疑声四起:“需要100家那么多吗?”事实上,至1996年,北京大型商场已经达到65家。
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北京百货业或者说中国百货业的分水岭出现在1996年。在此之前,商业还是卖方市场,只要有货就不愁卖。市面上不多的几家大型百货商场,经营的是名副其实的百货——商场里什么都有,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冰箱彩电,无所不包。1996年,商务部的一份报告让商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供过于求的商品占到了绝大多数,供求平衡的仅仅占一成到两成,卖方市场格局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与过去顾客找上门的情景不同,商家开始以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不仅如此,百货商场也不再包罗万象,相当一部分经营内容被分流出去,形成了独立的专营店,比如家电卖场、小商品市场。
北京CBD
2000年,大型商场的发展进入了洗牌阶段,外资的加入迅速引起了北京市场的竞争。据不完全统计,那一年,北京大型商场已有160家。伴随着数量变化的,是人们消费理念的变迁。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购物”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出现,并逐渐被人们接受。换句话说,消费者已经对购物场所有所挑剔,他们摒弃了对单体卖场的推崇,越来越有“逛街”的意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任其挑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