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给建设领域带来勃勃生机,源源不断的固定资产投资,为首府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又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投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自主性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民间投资实现突破性增长,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一、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额高速增长
建国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50—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7万元增加到640.5亿元,年均增长 25.9%,是呼和浩特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1996-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26.1亿元增加到640.5亿元,增长了24.5倍,年均增长32.5 %。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自2002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后,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了400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420.2亿元,此后投资继续攀升,2008年达到640.5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前40年投资总额的11.8倍,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量达1105.0亿元,比“九五”期间投资总量增长4.4倍,五年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38.5%、37.8%、43.2%、43.7%、55.6%,年均增速达41.8 %。
二、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多元化投资主体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是国有投资;改革开放后,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历经几次重大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体制。呈现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20世纪80年代,私营和其他经济逐渐进入投资领域;90年代后期民间投资加速发展,1998年至2003年,民间投资增长年均增幅为56.0%,2003年至2008年,民间投资增长年均增幅为33.3%。2008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360.4亿元,同比增长17.9%,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26.3%快速上升到56.3%,提高了3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大幅度上升,占据了投资的半壁江山。民间投资成为吸纳就业、推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投资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已逐步形成。
三、农、林、牧渔业建设投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日益巩固
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公共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01年始,呼和浩特市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和“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林业投资随之逐年加大。畜牧业依托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的快速成长,投资迅速扩张,成为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2年之前,农林牧渔业历年完成投资均未超过亿元,占固定资产的比重大多不足1%。2002年后,随着政府对“三农”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呼和浩特市农村建设开始了崭新的一页。2002年至2008年,农林牧渔业共完成投资90.9亿元, 2008年当年完成投资24.6亿元,同比增长62.9%,占全市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了3.8%。这些投资主要用于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粮食产业和蔬菜大棚建设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以优质奶源基地为核心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工程。
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趋于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放宽市场准入、优先优惠工业用地,到实行园区工业企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规模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十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致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业思路,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基本构建了乳品业、电子信息业、电力工业、生物制药业、冶金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等新型工业。“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总量达476.6亿元,比“九五”期间工业投资总量增长8.9倍,年均增速达56.0 %。自2006年起,工业投资有序地展开了产能结构调整,逐步引进了光伏产品、风机制造、太阳能发电等高科技、无污染企业,涉及新能源的行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切实提振了全市制造业水平,制造业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47.9%提升到2008年60.3%,完成投资达109.7亿元。
伴随着工业投资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产能结构日趋合理。2007年底,伊利、蒙牛两家企业双双进入中国500强行列,全市乳品业年产225.9万吨乳制品,带动食品制造业上缴利税总额达25.4亿元;大唐托电总装机容量480万千瓦,成为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带动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上缴利税45.8亿元;三联化工位居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和经济效益500强,年产烧碱、聚氯乙稀各40万吨,内蒙古田野化工经过技改后年产化肥29.4万吨,这两大化工企业带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上缴利税5.5亿元;内蒙古蒙昆卷烟厂年产31.5万箱卷烟,利税15.8亿元;TCL、创维年产830万台电视机,带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上缴利税5.6亿元;内蒙古冀东水泥年产水泥337.4万吨,带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缴利税2.4亿元;以石药集团和金宇葆灵生物药品厂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年上缴利税达5.5亿元等等。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基础设施建设总量规模和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随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而呈现扩大和提升趋势,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基础设施投资进入了政府与社会投入并举、市场化运作、多渠道融资,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呼和浩特市基础设施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79.9%;2005年起随着迎自治区“六十”大庆一系列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项目的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迅速壮大;到2007年首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了230.3亿元,2003—2007年均增速达38.6%。
2、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
(1)增强了城市载体功能。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投入,呼和浩特市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城市供水管道铺设长度累计达到1340.3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达100005.5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累计650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累计970公里;对交通的投入,逐步形成贯穿全市的交通网络,公共汽车运营车俩1603辆,运营线路长度577公里,出租汽车4900辆,城市道路扩建累计771公里、面积1608万平方米;道路照明灯盏数146026盏;城市永久性桥梁85座;城市防洪堤坝177公里;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6556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5289公顷;公园33个、等等。近几年,一大批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大学城、呼市医院、内蒙古附院及内蒙古医院住院楼、内蒙古体育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大召广场、伊斯兰特色景观街等等,均已竣工并投入运营。2004-2007年,全市新增教学用房面积86.9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席位9.6万个,新增2所高等院校;截至2007年底,呼和浩特市已建成卫生机构899个,医院病床9640张。这一系列数据无不表明呼和浩特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存量水平大幅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2)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壮大基础产业规模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新世纪之初,呼和浩特市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和国家重点工程大唐托电落户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机遇,加紧对既有电厂和电网线路的改造,陆续完成了城市和农村电网和输变电设备线路的升级,为呼和浩特市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能源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呼和浩特市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业、商贸、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备和提升,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来呼市投资兴业,带动就业,增加呼和浩特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就业岗位。
(3)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和辐射功能。建国以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一直比较滞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持续大规模投入,使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变,对改善呼和浩特市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08年,呼和浩特市已形成公路、铁路、民航立体交通运输网,实现同国内、国际的自由联通。已建成的国道110、国道109、国道209、省道101、省道102、省道103清水河-大饭铺、二环快速公路、绕城高速路、机场高速路,四通八达,市区内还贯通了“八横八纵八车道”的城市交通网络,并使呼和浩特市逐渐形成以二环路和绕城高速公路为圆周,国、省干道相辐射,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完善快捷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6236公里,其中国道3条523公里;省道7条552公里;县道36条860公里;乡道157条4034公里;专用公路8条101公里。新建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大型飞机专用跑道,并将原有跑道延长,改造为平行滑行道。同时,还新扩建站坪19.6万平方米,从而使站坪总面积达到31.1万平方米,可供32架飞机同时停放。正在建设的内蒙移动、内蒙联通通信网络基本建设将为呼和浩特市与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保障。这些都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呼和浩特市与国内和世界的连接通道,使呼和浩特成为连接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为呼和浩特市人流、物流的聚集和往来提供了便利,有力地发挥了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中的服务和辐射功能。
六、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房屋建设一直是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和近乎无偿使用。改革开放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带动了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呼和浩特市的房地产业起步较晚,1990年开始商品房建设统计,当年上报单位4个,商品房建设投资仅有1528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24%,竣工商品房面积5.3万平方米,占当年全部房屋竣工面积的8.57%;“八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0.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1.3%;“九五” 期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8.3亿元,是“八五”期间的3.7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6%;“十五”期间,房地产投资完成133.4亿元,销售各类商品房面积706.5万平方米,分别是“九五”期间的2.48倍和2.82倍,房地产投资平均每年以28.6%的速度递增。
“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的房地产业在开发潜力及提高品味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演进中又取得了高速发展的可喜成就,房地产企业经过19年的历程,目前经过年检的房地产企业已有427家,其中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36家,三级企业41家,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实力的企业,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增速大幅攀升,实现税收大量增加,成为全市投资亮点。2008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又创新高,完成投资177.1亿元,和上年同比增长36.4%;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3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6%;实现销售额90.5亿元,同比增长54.2%。到2008年底,全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9.4 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20.14平方米。房地产业的不断繁荣,吸引了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及外商企业加盟,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
如今的首府日渐“长高长大”,棋盘产品日新月异,高层、复式、叠拼、宜居、康居式住宅成为市场的新宠,不论是居民住宅还是各类商业地产,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寻常百姓的消费需求。漫步呼和浩特,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让承载着400多年厚重历史的老城换上了现代化新装,从危旧平房到花园洋房,呼和浩特已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保障、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东岸国际,占地80万平方米,毗邻东河,环境优美,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区第一个国际水岸景观城;阳光诺卡、天骄领域,以浅色搭配各种不同色块的外立面,简洁清新,构筑了一个独特而又浪漫的西班牙“小镇社区”;东达城市广场,汇集高层、小高层和酒店式公寓,形成集住宅、办公、写字楼、酒店、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标准、高效率的“城中城”;原有城中村已建成山水新村、桃园水榭、桥华园、巨海城、府兴花园、草原明珠等等一座座的新区,一座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小区崛起在二环路周围,成为首府的“新市区”,村民们已完全融入了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中。
回顾60年的发展,辉煌的成就令人自豪。展望美好的未来,更觉任重道远,催人奋进。当前,呼和浩特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根据市委、市政府“十年巨变”和“一核双圈”的总体思路,未来的呼和浩特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建设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北方明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