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下午,新加坡仁恒房地产以26.14亿元的总价、约1.6万元/平方米的楼板价获得上海浦东外高桥逾10万平方米居住用地,是其一年前获得的同区域、同规模的土地价格的2倍多。
面对今年土地市场的现状,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针对上海开发商的相关调查显示,有高达75%的开发商认为土地市场已经过热,认为还没有走出低谷的开发商则为0。
就在去年7月,仁恒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以11.9亿元的底价获得了外高桥股份转让的“森兰·外高桥”项目的约10万平方米居住用地,楼板价约7500元/平方米,而昨天,仁恒面对新鸿基地产、保利地产等强劲对手,愿意以双倍高价再拿森兰项目土地,在业内人士看来恰印证了今年楼市带动土地市场回暖。
事实上,上海今年成交的土地中,与去年相比价格翻番的不在少数,如本月中海发展70.06亿元拿下的今年“中国地王”普陀长风住宅地块,挂牌时的起始楼板价就达14364元/平方米,而去年有同类地块出让时的楼板价不过4700元/平方米;又如上月华润置地以8066元/平方米的楼板价竞得嘉定南翔住宅地块,而去年年初和记黄埔获得的南翔环球乐园地块楼板价不过2891元/平方米。
与此同时,为了稳定土地市场,防止地价飙高后开发商无力开发而导致土地闲置乃至被退回,地方政府已经在考虑措施。如上海正酝酿类似香港“勾地”制度的土地预申请制度,“价高者得”的模式或将改变;又如正在梳理“问题地王”的广州表示,对于拿地按期不开发的违约企业,将没收最终成交价的10%。
多地项目疑似“捂盘” 皆因高地价?
事实上,从今年七月份起,针对当前商品房销售中 “少量多批”“捂盘惜售”有所抬头的情况,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相关部门已经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制止,上述城市的捂盘、惜售现象也都大大减少。但是在很多行业人士眼中,“捂盘”已经由公开转入地下。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说,上海中心城区有很多楼盘早在五六月份就已经发布将要开盘的信息,但时至今日上述楼盘仍未正式对外销售。上述楼盘的举动,也被认为疑似“捂盘”。
有机构曾统计,上海九月份上市的楼盘中,有超过9成的商品住房项目单次推盘量不足3万平方米。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新开楼盘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仅推出1套房源。此外,北京、成都等地也有楼盘被曝“捂盘”,其中不乏知名企业的项目。
目前大部分被称疑似 “捂盘”的楼盘,都是因为不断拖延开盘时间,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大量集中目标客户。
“上海规定一次申请批准预售房屋面积不得低于3万平方米,使得开发商的 ‘捂盘’方式转入地下。”薛建雄说。
事实上,目前正在公开销售的很多楼盘的“捂盘”手段更为隐蔽。斯盖策划市场研究经理张宏伟说,很多时候开发商是通过玩销控表“捂盘”。尽管开发商获得预售许可的房源总量达到3万平方米,但实际上,位置和楼层相对较优房源却以各种理由未推出,而先推出一些位置相对差的房源。
上述方式和其他的 “捂盘”方式相比,收效并不差,能帮助开发商以更高价格卖房子。
缘起过高土地成本?
九月前两周的成交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地的商品住宅成交量均较八月份环比下滑,今年九月难“金”已成定局。因此有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开发商在此时选择“捂盘”是自找死路。但是,各地有关“捂盘”的报道却证明,开发商的捂盘销售,并没有因为市场的上述观点“偃旗息鼓”。
为什么这些开发商在市场成交量持续下滑的情况,依然选择“捂盘”?
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对 “捂盘”一事讳莫若深。不过,一位开发商营销经理却表示,近期的“捂盘”情况,最主要还是与过快上涨的土地成本有关。
据他介绍,今年五、六月份他们选择“捂盘”,少量多批销售时,只是为了测试市场的温度。但到了九月份,他们对市场的信心已经恢复,选择“捂盘”不仅仅是为了短期涨价那么简单。
在他看来,近期土地价格的高涨,导致开发商购地金额普遍高涨,大大提高了开发商的土地重置成本。在此情况下,开发商不得不选择延长项目开发周期,以使项目的收益最大化。
世茂房地产发布的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面积高达146万平方米,同期新购入的土地面积仅69万平方米。
有业内人士猜测,被指“捂盘”和土地储备不足有关。对世茂房地产来说,上半年大量消耗的土地储备,亟需在下半年予以补足,才能保证未来持续的开发。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钱生辉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钱生辉说,开发商的“捂盘”主要是为了营销。国内楼市的消费者从众心态强烈,房价假若不涨甚至下跌,他们便会观望不买房。而房价上涨后,市场销售便格外活跃。他认为,在交易平淡的九月份,“捂盘”是开发商的一种促销策略。
沪楼市昨迎来“冠亚军”
上海土地市场从来不缺少地王。昨天,上海诞生楼面地价的“冠亚军”。击败保利、绿城等实力地产大腕,海航集团下属的3家企业,在上海刷新了土地楼面地价。
昨日上午,上海第60号土地出让公告中的 “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地块”,被海航集团旗下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置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以18.24亿元竞得。
海航豪掷18.24亿元
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地块位于陆家嘴金融区,为经营性办公用地。根据土地出让文件,该地块总面积2.08329万平方米,按照2.4的容积率计算,该地块的楼板价高达3.648万元/平方米,刷新了上海土地的楼面地价。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之前遭遇退地的“南京东路163地块”(楼面地价约6.7万元/平方米),在海航拿地之前,上海的土地市场成功交易的地块中,还没有地块的楼面地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
同日,与“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地块”临近的“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8地块”,以30.05亿元的价格被保利地产竞得。
根据土地出让文件,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8地块的土地出让面积为3.70152万平方米,根据其不大于2.4的容积率计算,该地块的楼面地价也超过3万元/平方米,达到3.3826万元/平方米,成为上海第二高楼面地价。
昨天,大新华物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集团在上海的子公司主要以租赁房屋为主。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地块建成后,不排除作为集团在上海总部的可能性。
昨天,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骑麟表示,黄浦江中心段E18单元1-10地块建成后,作为竞买方在上海总部大楼的可能性比较大,并且航运中心建设对其以后发展也是有利的。
对于昨日连续刷新上海楼面地价,陆骑麟表示,两地块均为商业用地,一般而言,商业地产价格高于住宅价格。
沪加大推地力度
就在上海楼面地价屡被刷新之际,地方政府部门也正在加大土地推出力度。
9月14日,上海规划和土地管理局推出土地出让第68号公告,推出5幅商业、住宅类混合用地。时隔3天,上海又推出第69号土地出让公告,推出9幅工业用地。
有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加大土地出让,是由于开发商目前对土地市场热情较高。
对于开发商们对土地的热情,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付琦将此称为“土地饥渴症”。付琦解释道,按照房产1~1.5年的建设周期计算,企业持有2年开发规模的项目储备是较为合理的。而前几年,上海土地供应相对不足,致使大多数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患上了“土地饥渴症”,从而引发争夺土地、推高地价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实上,自今年以来,上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加大土地供应。根据易居中国·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统计,今年1~8月,上海市经营性用地(含住宅、商业、办公、综合用地,不含工业用地、经济适用房、重大工程配套房等住房保障用地,下同)推出546.2公顷,折合可建建筑面积987.4万平方米,已远远超过去年全年356.3公顷 (合建筑面积595.8万平方米)的经营性用地供应规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