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只知建林当年,捆绑沃尔玛,圈钱如水,拿地如飚。几年间,成就万达大业。时过境迁,东施再效颦,早晚完蛋。产权商铺,烫手勿玩为盼。
最近两年这国内三线城市的开发商是犯了HOPSCA热了,只要我接触的带商业的项目,要是没个5万方以上,要是不号称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那简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俺知道各位开发商老大们心里有个很质朴的思维——“毕竟也是商铺,实在不行我按住宅价卖总弄得出去吧?”。。。问题是住宅有居住的属性,按《愚公移山》的思维:老子不住大不了等儿子,儿子不住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房不加增,何苦而不满?商业那玩意不一样啊,你10万人的城市修一20万方的商业,您那又不是迪拜,消费力跟那摆着呢,多余的难道拿来养猪么?而且这么大的体量,除非你拿的地是个跟跑道一样狭长的形状,否则就注定了不可能修成商业步行街,要是弯弯曲曲的修出来。那往中间安一“米诺牛”就成克里特岛迷宫了。所以就必须有1个或几个要命的独立商业体,一般单体面积不会小于2万平方,层数一般3-5层。这个东西就成了开发商最烫手的山芋,开发商是为买房子,不是做长期商业经营获利,他们又没有万达那样的资产抵押运做能力。而整体销售,总价将是个天文数字,很少有买家吃得起的,所以只能分割销售。于是又有两个选择:一是做内街,一是做投资型产权式商铺。而做内街又有几个问题:一是作为小城市,有自营能力的购买者占比重不大;二是由于要考虑到经营,动线设计必须合理,要够宽,而且什么仓库卫生间柱子什么的你不能都画进铺位里去,公摊会相当大。三是如果销售期内没消化干净卖成马蜂窝,拖到营业期,一旦人气不好,剩下的铺子就没法卖了,业主一闹就真捅了马蜂窝了。四是由于开发商没有保留足够的自营比例,各个小商户自主经营会导致相当混乱,什么业态规划都变成扯蛋了。反正目前我所看过的,真正成功的内街型销售的商业项目只有大连胜利广场一个特例。
所以,很多开发商高举大旗学习早期的万达模式,做投资型产权式商铺。这些神仙不知道的是,早年万达走的是相当险的一招,它靠“企业品牌+沃尔玛炒做+利用个人信用+银行”的模式,短期确实套得大笔的资金。但是大大虚高的价格导致巨大的返租压力,基本上这钱和借高利贷差不多,要不是赶上03-05年住宅市场行情大好,万达拿从住宅和地皮赚的钱靠回购堵上了这个窟窿,万达就玩完了,现在这帮主儿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也差点挨打,在银行政策已经改变、住宅价格不再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玩这玩意?后期怎么办?返租钱从哪来?正常零售业的利润率怎么可能去抵那8%—10%的返租率?不懂商业还玩商业地产。对不起,死定了!
PS:最近看了不少博客上“商业地产专家”的文章,写得一套一套的,这个什么“经营性持久性”,那个什么“几条几点”,整得跟戴三块表一样,看着挺有道理,仔细一想说跟没说一样,号称实战派的楞像学院派的。倒应了一句话:“所谓的专家,就是把本来很容易懂的人话写的谁都看不明白。”
俺不敢冒充专家,不过最近如果空闲点,我会用比较简单的说法把我这近十年做的东西“发泄”一下。放心,肯定不会搞那么多什么点什么性的,老子只在床上才谈点和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