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7日合同到期后,汉正街十三行市场的50多位商户没有续租,他们找物业要求退还每户2000元押金时,却遭到拒绝。一位开门营业的女老板透露,关门商户都是合同到期后没续租的,“我也不想续,但物业不退押金,没办法”。
9月18日上午10点,汉正街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内,不少门面已关闭。
9月7日合同到期后,汉正街十三行市场的50多位商户没有续租,他们找物业要求退还每户2000元押金时,却遭到拒绝。物业称,这些商户在租期内不按时开门营业,要被罚款,押金转为罚金。
18日上午,记者接到十三行多位商户的投诉,前往调查。走进市场发现,里面冷冷清清,不少门面卷闸门紧锁。记者数了一下,该市场共有近200个门面,其中53家关门。
一位开门营业的女老板透露,关门商户都是合同到期后没续租的,“我也不想续,但物业不退押金,没办法”。
记者了解到,不退押金是因为物业称“不按时开门要交罚款,押金冲抵罚款”。记者从商户张女士(化名)的租赁合同上看到,合同要求商户早6时到晚9时营业,若不按时开门,每次罚款100至300元,落款为“弘扬大地物业有限公司”。
张女士说,市场有4位保安轮流执勤,每天早上7时30分前给商户打考勤,“我们做服装批发,早上生意最忙,但还得抽空签到。”由于签到点不固定,个别商户偶尔错过签到。
“做生意怎会不开门呢?”一王姓商户说,“但物业说我36天没开门,押金不够交罚款。我找物业看签到本,他们却拿不出原始记录。”不少商户表示,正因签到制度太苛刻,因此合同到期后不想续租。
记者找到市场物业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承认每天打考勤,以保证市场的人气,“这是游戏规则”。记者提出查看签到本,他称签到本由经理专人保管,无法提供。随后联系“经理”,电话却无人接听。
记者将此事反映到汉正街第二工商所。工商部门称,打考勤是组织纪律约束,双方是管理关系,而铺面出租与承租是租赁关系,从民事合同上讲,双方主体地位平等,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此外,罚款权是行政法上的一个概念,不是谁都有权罚款。因此,打考勤罚款合同是“霸王条款”,目前,工商部门正在调查此事。
【相关资料】汉正街历史
翻开史册,汉正街历尽沧桑。历史悠久的汉正街是汉口最古老的一条街道之一,据《夏口县志》等书记载,这条街迄今为止已有500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这里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去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于是,本省荆州、孝感各县,外地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纷纷迁入。正如清代汉阳人徐远志的《汉口竹枝词》所云:“石镇街道土镇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
近百年来,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旧汉口镇之商业有所谓上八行(商业行栈),下八坊(为手工业作坊)。据《汉口小志》称:最著名者俗称八大行,即盐行、茶行、药材行、什货行、油行、粮行、棉花行、牛皮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后来“文革”的影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几乎无人经营,盛极一时的“三镇市场”门庭冷落,市场萧条,私人经营一度中断,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又获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当年就有100多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经营小商品。至1982年,汉正街小商品个体户猛增到458户。至目前,汉正街个体经营户已达到13200户,日均吞吐货物400余吨,市场日均人流量16万人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