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塑造自身商业核心点,以精准的市场定位构建市场辖区,这是商业区运营过程中的一种势力构建方式。与时俱进,成为云纺人的制胜法宝。三个广告语,三种发展思路。云纺,为自己唱响了世纪进程的三部曲。
“人潮就是钱潮”
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大地来说无异于震耳春雷,深深地震撼了人们,也震撼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作为中国面对东南亚的桥头堡,如何在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位,正是云南人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昆明商业重心之一的云纺,如何在这场市场经济的博弈中获胜,这正是对一代云纺人最大的考验。
位于昆明市南部的螺蛳湾在古代是五百里滇池的一个港湾;今天,它是一块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
云纺市场就在螺蛳湾,但它与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螺蛳湾市场有一定的区别。
从地域分布上看,在螺蛳湾这块将近80万平方米的市场群落里,应该有两个市场:一个是螺蛳湾日用品批发市场,一个是昆明云纺商业区。
从市场主办单位的角度讲,这块地皮上,应该有4个市场,包括政府的、国有的、集体的、个体的。其中规模最小的只有20个摊位,占地几百平方米。规模最大的有28个交易区,占地20万平方米。这个规模最大的就是云纺市场。
螺蛳湾市场太有名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名声、人气、财路、生意、赚钱,这一系列的市场逻辑在螺蛳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大家都挂靠在螺蛳湾市场的大名下。
但是,云纺摒弃了这样的想法。
云纺不但不想借树乘凉,而且还独树一帜,把自己的“云纺市场”做大,摆在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唯恐别人将云纺市场与螺蛳湾混为一谈。
细心的人也许还记得,在建市场之初,云纺那块硕大的广告牌上的一句话:人潮就是钱潮!
云纺地处昆明市南部交通地平线枢纽点上,螺蛳湾的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利于人和物的流通、聚散和分流,利于形成大规模的物流量并使其成为商业核心。商业的繁荣靠的是人气。云纺市场是昆明市所有商贸区中人气最旺的地方。除川流不息的商人来往之外,该地区小区林立、人口集中。双龙小区、黄瓜营小区,以及附近的豆腐营小区、永昌小区等,云纺周边的常住居民达数十万人。
商品流、物流、人流优势集为一体,聚集的人潮,成为云纺发展的核心。
在分析对众多国内大型商业区产生促进或阻滞的因素中,我们发现,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和宏观环境外,就商业区而言,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正是人流量。
云纺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一举打出了“人潮就是钱潮”的广告语。事实证明,在人潮汹涌的云纺,“人潮就是钱潮”正凸显了其绝对优势,这种优势完全建立在云纺特点的充分运用基础之上。云纺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航母型商业区”
市场发展的步伐始终不曾停息,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挑战,解放思想始终是云纺发展的法宝。为此,云纺人开始谋求新的发展思路。
1996年年底,云南省负责人亲赴巴黎扛回了举办世博会的大旗。在世博会的历史上,主办地大多是发达国家中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而我国第一次主办世博会,主会场就放在偏远的内陆城市昆明。与此同时,云南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承办世博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
对云南来说,承办中国99’昆明世博会的意义,不但关系到一个边疆省份能否代表国家成功举办一次国际性活动的问题,而在于能否通过科学的策划整合云南省及国际、国内的各种相关资源要素,把世博园作为一个超级支点,把长达上百天的世博会作为杠杆,以全新的思路和绝妙的经营手法,撬起云南这个经济板块大发展。在展示云南全新形象的同时,促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从而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闯出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常规发展的道路来。
世博会已成功闭幕,这次盛会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空前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思路清晰,准备得当,利用此次契机,实现了把一个新云南、新昆明成功展示给世界的目的。世博会的意义还在于极大地促进了云南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正在探索经济腾飞之道的中西部各省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为昆明的中心商业区,如果能有效地把握此次契机,借世博会之风打出自己的牌,对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塑造自己的商业核心点,以精准的市场定位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市场辖区,这是作为商业区运营过程中一种有效构建方式。
正是对于此种理念的到位把握,云纺又一次更新并丰富了自己的内涵。“航母型商业区”,云纺喊出了这么一句面向云南、面向东南亚的响亮口号。云纺的这艘“商贸航母”又将乘风破浪,再次启航。
在此期间,云纺已大量注资,大幅度扩充了它的交易种类及交易面积。建材交易市场、高档服装市场,大超市、大卖场,一次次地扩充,一次次地丰富。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云南屹立于世人的眼前。与此同时,云纺,作为昆明市的一张王牌,也在 “航母理念”的指引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举赢得了自己的旗舰地位。
“万商云集,业兴货畅”
2004年是西山区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年。经国务院批准,省市委、政府决定和启动实施了昆明市四区行政规划调整,市级城市管理权下放给四区。云纺商业区整体划入西山区,为西山区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支撑平台,并给全区商贸业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区委、区政府根据区划调整后区情的变化和特点,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四个依托,实施四大战略,打造“凤凰型”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四个核心圈、两个工业平台的发展思路。其中四个依托之一就提出:依托全市工业和商贸基地,激活工业和商贸旅游业。
云纺商业区在西山区总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西山区商贸业的核心区,又是西山区商贸兴区的翅膀,还是“凤凰型”经济的“凤爪”,起着“凤凰”立足、展翅飞翔的支撑启动作用。打造云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更成为发展西山区商贸业的战略重点和战略目标之一。
此时,许多专家对云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云纺市场作为一个竞争性的商业区,前景是广阔的。构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现代化商业中心是可行的,建设云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更是现实的、可能的、必要的。
其次,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分六年时间逐步开放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2004年12月11日,中国批发和零售业已全面对外资开放。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意味着外资在国内开店将不存在数量和地域限制。
入世三年,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已经进入中国,悄然改变着零售市场的格局。
对昆明而言,零售领域的开放进程远远早于入世时间表。1999年2月,世界第一大零售连锁集团沃尔玛公司的购物广场就在昆明开张营业,短短两年时间,凭借其资金优势、管理和技术优势的沃尔玛在昆明的业绩就一举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头羊,创出了最佳营运标准、最佳销售、最佳费用控制、最佳新店的成绩。
美国普尔斯马特、英国百安居、法国家乐福、马来西亚百盛也在此后陆续落户昆明,国际零售商对昆明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昆明都市化的进程,改变了昆明人的生活习惯。本土相关行业在“与狼共舞”中,对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技术和业态有了切身体验。
云纺,在此时走上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地。外资抢滩中国商品销售市场进军昆明,对云纺来说,给所有的云纺人提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抓住机遇,引外资进入云纺,国际商业巨头进军云纺,可以从多方面提升云纺的商业形象,并向国际化大市场过渡。搞得不好,当昆明市场、云南市场年销售量一定时,外商抢占了销售额,云纺交易量就会相对下降,甚至萎缩。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如果外商投资云纺,与现有商家一起做蛋糕,就可能把蛋糕做大;反之,外商来云纺分蛋糕,云纺现有商家的蛋糕就小了。
跨国公司依仗资本优势,在中国版图大肆扩张,中国人形容入世后的外商涌入是“狼来了”。如果说云纺商家是兔子,“狼来了”有可能吃掉“兔子”。但如果云纺商家也很“狼”的话,“狼来了”就与狼共舞,有何不可?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狼来了”,而是我们自己究竟是“兔子”、“狼”,还是“虎”。我们是“兔子”,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我们是“狼”,就可能和平共处;我们是“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万商云集,业兴货畅”,此时,云纺喊出了一句更为响亮的口号!
“万川毕汇、万商云集”,我们曾如此形容大唐长安。作为一个当时的国际经济中心,曾几何时,长安以其无可辩驳的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中的崇高地位。
而今,面对外资潮涌,群狼并入,云南的经济中心之一的云纺站了出来,一句响亮的口号,是这般的振奋人心。打造云纺国际化的商贸中心,以一种“长安式”的气势来迎战外资应对竞争。云纺,终于走上了历史性的发展高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