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夹缝”中的展会
1995年5月18日,当整个义乌县城还沉浸在清晨的宁静中时,篁园路上中国小商品城内外已张灯结彩,人群熙攘。大家都在忙着赶一场商品“集市”-义乌历史上的首届义博会开始了。
参展商位就设在市场主通道上,来往的客商摩肩接踵。尽管只是一个办在“夹缝”中的展会,但这一天,中国小商品城接待了20多万名客人,人们看到了知名品牌英雄钢笔、普立华照相机、中国第一铅笔等大厂家的产品展示。
“博览会办在市场里,经营户看到很多大品牌,认为机会难得,纷纷和他们谈合作,寻找代理;到市场进货的客商,由于可以直接和厂家面对面洽谈,也感到喜出望外;而参展企业,则感觉义乌市场人气旺,参展不仅促进了销售,还结交了很多朋友。举行博览会的5天时间里,338家参展企业为市场汇聚了100多万名客商。”时任小商品市场工商管理处处长的何樟兴没有想到,义乌会展业的发展历程竟由此打开,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当时举办博览会,目的很单一,就是想把义乌市场上最好的商品展示出来,聚聚人气,提升市场知名度。”何樟兴特意找来了另一位当年的工商干部吴洵贶,一起回忆当年办博览会的初衷。
吴洵贶介绍说,早年,义乌小商品的名声并不好,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便宜货”。但1992年3月5日那天,义乌市场在全国名声大震。当日,国家工商总局市场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中国十大批发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名列榜首。这是令义乌人骄傲的一天,这个时间也深深地刻在了这位“老工商”的脑海里。
义乌市场名声渐起。从1991年起的4年中,篁园市场净增摊位1.5万多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第四代小商品市场被称为“小商品世界”。不过义乌市工商局的干部们都明白,虽然市场规模扩大了,但“小商品世界”仍然摆脱不了“便宜货”的阴影。如何提升小商品的品牌一直困扰着工商局和小商品市场的领导们。
1994年,省工商局在义乌召开“浙江商品推介会”,试图通过义乌市场,把浙江省内的商品推销出去。当时,义乌市工商局负责组织市场经营户参加洽谈。“没想到,这个推介会的效果很好。市场经营户得到了和厂家沟通的机会,有的要合作成为代理商,来义乌推介的厂家也找到了推广的渠道。会后,大家都希望这种形式能继续开展。”何樟兴表示,“这个推介会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召开博览会的设想。”
1994年底,关于在义乌市场举办小商品博览会的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义乌市工商局和当时的中国小商品城股份公司便开始酝酿这个博览会。参与当年博览会企划,如今的中国小商品城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向军回忆,第一届博览会取名为“名优新小商品博览会”,目的就是向大家展示“名牌、优秀、新颖”的小商品。当时,小商品市场骨干推荐了一部分市场内销售的有品牌的、质量好的厂家去参展,另一部分参展商则是从外面邀请的,知名品牌很多,还有16个境外企业。
举办博览会的初衷很纯,就是为了提高义乌市场知名度,为厂家和经销商提供见面的平台,并没有想到要持续办下去。但博览会开完后,给了大家好几个“没想到”的收获。郑向军仍清楚记得:“博览会后,很多知名品牌通过展会在义乌找到了代理商,这些品牌留在了义乌,提升了义乌小商品的知名度;同时,本地的企业因为参加博览会,得到了与国内同行同台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博览会后他们也对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行改进,提升了义乌本地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一些到义乌进货的采购商在博览会上看到知名品牌汇聚,对义乌市场留下了好印象,并带动更多的采购商来义乌。不仅如此,由于博览会的召开,义乌的酒店、餐饮生意火爆,展会还带动了义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郑向军看来,这些意外就是博览会带给市场的新机遇。
“以博览会为催化剂,壮大市场,发展市场。博览会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好好办下去。”由于看到了博览会推动市场发展的神奇力量,因此,这个展会得到了义乌市政府的极大重视。到了第二年,博览会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展会的时间也挪到了下半年的市场旺季10月份。第二届博览会不但开设了专门的展区,还划分了港台馆、百货馆、服装馆、副食馆、地方馆五个展馆,开始向全国性展会迈进。
随着小商品博览会的逐年举办,义乌第一家专业的展览公司——中国小商品城展览公司在1997年成立。义乌的会展业步入了专业化发展进程。
展会助推市场外向化
义博会是一面镜子,不断折射出义乌市场的发展变迁。十四年间,义博会从义乌走出浙江,走向国际,义乌市场也是如此。现在,义博会在国内会展业的地位,仅次于广交会、华交会。
义乌的博览会首开了全国集贸市场举办大型博览会的先河,用展会的形式开展贸易,让我们看到了义乌市场早期在经营方式上的大胆创新,而不仅限于传统的交易。1996年第二届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展会操办者预见了展会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将展会提升到了全国性的高度。办展方面也开始了专业发展:在展具硬件的设置上已开始与国际接轨,招商方式也专业化了,开始去产业基地找组团的参展商,寻找专业的采购商,也在全国各地做广告宣传展会等。
到了1998年,第四届博览会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由地区性展会升格为全国性展会,展会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义乌会展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义博会主展馆面积已达20000平方米,整个展区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除了来自国内20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外,还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73家企业参加。
由于1998年、1999年两届博览会上境外企业和采购商的不断加入,义博会国际化趋向日益显现。当时,中国小商品城展览公司也开始到广交会和香港展会上宣传义博会。这样的推广还是很有效的,很多外商认识了义博会,有的由此开始接触义乌。到了2000年,展会外向度逐渐提升了,展览公司也开始有意地邀请外商,并举办涉外活动。如当年义博会上就举办了“义乌——香港贸易洽谈会”。2002年,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升级为“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义博会真正走向国际化。由于前几年境外客商的不断增加,到了2002年,义博会国际贸易观众的结构构成比例有了量与质的变化,义乌城市国际知名度得到提升,义乌在国际小商品贸易中的地位也在义博会上充分凸显。
近年来,义博会的国际化程度也逐年提升。2003年,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212名境外贸易商参加展会。及至2008年,有来自167个国家和地区的105198名境内外专业观众参会,其中境外客商为16107人。
会展业的衍生发展
2004年6月12日,义乌第二大展会——文体用品博览会诞生。这个最初由义乌民间力量发起的展会,三天时间内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外商。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一系列专业性展会入驻义乌。
文博会承办单位负责人骆峻翔回忆,义乌市场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义乌既是文化产业基地,又拥有国内最大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因此,一个专业性的文化体育用品交易会呼之欲出。这个民间办的展会,因为了解参展商和采购商的需求,办得很实在,目的就是让参展商有成交额有客户,让采购商找到货源。2005年,第二届文体用品博览会成交额向亿元突破,展会专业化程度堪比国内大型展会,仅专业外商就达2000人以上,还有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采购团,外贸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80%以上。这在当时国内同类展会中独一无二。
这个民间催生的文博会,引起了义乌市政府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博会对义乌文化产业贸易的促进作用,2006年,义乌市政府接手这个展会,并更名为中国义乌(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当年展会的成交额比前一年翻了十几倍,达13.6亿元,文博会也由此成为义乌的第二大展会。
义博会和文博会的效应让人们看到,在义乌做展会很有优势。如今,义乌会展业以义博会、文博会为龙头,带动了消博会、五金会、化洗会等多个国际性专业展会共同发展,每个展会都是专业市场的风向标,以展促贸,推动义乌会展业和贸易互动发展。这几年来,每年不断有新的展会和外地的展览公司进驻义乌,现在义乌每年举办的展会达到40多个。
义乌梅湖会展中心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展馆之一,而今,随着义乌会展业的发展,展馆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今年,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扩大会议提出了建设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目标:以市场贸易发展新的展会,以展会促进市场贸易,培育一批以义博会为龙头的品牌展会群。 记者 章芳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