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异地商人在义乌的生存法则是什么?他们的发展创业之路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商会,一种游离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又在义乌市场经济的浪潮里扮演怎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问题,我们行走在义乌的各大市场,奔走在各家企业,走访了一位位义乌异地商会会长或者秘书长,通过事实调查、深度对话,梳理异地商人不同却又相通的经商哲学和商业文明。
心忧天下,经世致用。湖南商人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下,畅怀梦想,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商业影子。零散而成规模、嗜“辣”不乏善斗、埋头拉车、边走边看,湘商在义乌市场上的整体形象似乎过于模糊却又依稀可循。相比于其他商业群体,湖南商会姗姗来迟却为时不晚。
在经贸发达的义乌,依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以小搏大、钻空子、寻机会、找市场的义乌商人发展轨迹之中我们发现了湖南人衍生出来的一段段白手起家、创业创富的经历。激荡的商业市场与保守的商业思潮、羸弱的企业“体质”与自发的资本冲动之间,矛盾凸显、争议不止。岳麓书院的文化累积穿越了千年时空孕育了今天虎跃龙腾的湘商,在气喘吁吁地追赶之中匆忙上路。
“霸蛮”精神传承有脉
“五(不)辣不革命”,这种精神气质是湖南商人在现代经济之中重要的精神力量。早在80年代,湖南人相继奔赴广东打工以谋生存,这其中不少人士在90年代初期转战义乌,见过世面、学过手艺的一部分人先知先觉,借助义乌市场迅猛发展的势头,累积经验、广结人脉、快速成长。
“在我们的起步阶段,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大多数是从推销员、杂工等基层做起,我们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要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过上好日子。”湖南浙湘兴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华湖南商会会长杨海鸣就是众多成功者中的一位。
湖南湘潭人王问儒十年前和妻子来到义乌创业时,兜里还揣着从他人处借来的借款。而今,夫妇俩不仅创办了一家国际性幼儿园,而且还开办了自己的儿童文化用品公司,办起了和央视合作的网上商城,并把自己的域外办事机构设到了德国。王问儒说,几千年前就被孟子讥笑为“南蛮厥舌”的湖南人,很多人就是凭着一股“蛮”劲,离开了湖南,到外面去闯天下、闯世界。
1995年南下广东,1年后加入新光饰品,1998年创立浙江旭恒饰品有限公司的梁晖,现旗下员工数百人,企业几年时间超乎想象的发展声名鹊起,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当时打工同住一个寝室的杨本元则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平台——义乌贝尔饰品有限公司。诸如此类的发家之路还为数不少。
商会常务副会长、(执行)秘书长刘勇认为,能在义乌生存下来的湖南商人在本质上均有一种“霸蛮”的商业品格,在湖南话里头,“霸蛮”具有很深的文化象征意义,至少其内涵是褒义的,深层次的。
工业立业呼唤“新空气”
杨海鸣介绍说,目前在义乌商界的湘商们既有军旅出身,也有学院派利用自己的知识在商界驰骋;更有打工出身,随着经验、技术和资金的积累,自己创业做了小老板,而主要以做饰品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人在义乌的创业是典型的义乌范式,遵从的是廉价竞争规则,企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相比于市场的活力暗淡无光。
“不少人认为湖南人打工的比较多,实际上,在义乌很多是自己办企业或者投资做服务行业。”刘勇介绍说,当小老板是湖南人骨子里冒出来的精神渴求。在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义乌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强劲的市场血脉滋养了众多小本创富的梦想者。以轻工业、家庭作坊起步的湖南籍创业者顽强地进入“义乌轨道”,令人举目仰视,但随之而来的科学化企业管理、战略化规划运作带来的是商业阵痛和发展瓶颈。
“在这些湖南企业与义乌企业对比之中,我们发现我们湖南企业的发展步伐还应该再大一点,胆识和魄力再大一些。”商会会员华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培训师蒋小华颇有见地地指出。
从无到有,从有到大,想做好企业,却一下子无法把企业做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在义乌湘商的财富观念在转变,隐现患得患失的企业心态,表现在义乌市场就是众多商业群体之中强势企业的缺席。有人将此归咎于中庸之道的儒文化和自由奔放的市场经济的不协调。蒋小华则认为宣扬一种积极有为的文化,注入一种鼓舞人心的思想非常重要。工业立业需要“新空气”,企业不仅要向浙商学习他们的精细管理和资本运作,还要学习他们解放思想下的企业心态。
商会肩扛经济服务大旗
2007年,9月25日至28日,全世界的湘籍精英2600余人汇聚长沙,参加了全球首届湘商大会。会议共促成195个合作项目,总投资453.1亿元,合同引资442.2亿元。其中大会第一个签约项目就是金华湖南商会和湘潭县人民政府签订的浙江企业投资兴业园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90亿元,该项目还被列入了“省长工程”。
杨海鸣对以商养会的历史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商会不是个人的商会,而是10多万在义乌创业和求发展的湖南人的,既然当选了会长,那么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商会最大的能力去服务会员。
“商会的工作非常繁重,现在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招兵买马,当下的任务是组建一支富有创新力、持久力、战斗力的团队。”杨海鸣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改革试验区,这对商会来说是一个空前的政策机遇。而此前有会员透露,在外地创业中感受到不论是银行还是商业机会,当地商人的各方面优势明显,因此,针对本次浙江企业兴业园项目可能会采取当地商人与浙商合作的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共赢共存的格局。
“只要是符合要求的科技型企业,不管谁来投资创业,作为商会都会鼎力支持。”杨海鸣强调,商会会尽力利用资本优势与高等院校合作投资高科技行业。据了解,此前的湖南浙湘兴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也证实了“以商养会”正式启动。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工业园区按照规划会采用“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并重开发,在保证商会企业用地的同时,通过租赁、出售和合资建设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相比于盛产星光璀璨的政治、文化人才,在当今义乌商业环境下的集体失语,只能用记忆绵软,思想坚硬来概括这一特殊的商业群体。毋庸置疑,湘商已经步入“义乌轨道”,积极活跃在以义乌为核心的商贸领域内,累积财富、扩展视野,进入了与义乌市场息息相关的行业、渗透其中,义乌“开花”,湖南“结果”。
会长素描 诚信坦荡 注重实效
湖南浙湘兴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华湖南商会会长杨海鸣:商会的平台是所有在义乌的湖南人的,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能力去解决一些会员的实际问题,为义乌湖南两地的经济交流做好桥梁工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