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所谓“学区商业”,即依托高校聚集的地区环境,以大学生客流为主营点的运营模式。由于该模式与普通商业模式相比门槛更低、回报周期更短以及经营手段更为灵活,因此倍受市场及媒体关注。而在呼市,学区商业则首推“大学城”。
记者了解到,如今大学城的商业布局正在规划与开发之中,目前已经有许多包括奥特莱斯等品牌名店入驻。很多商铺一开盘就被预订一空,不少房主再以高价转让给别人,一般都是翻了番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张先生去年9000元一平方米的商铺,现在已经涨到每平方米18000元。
学区商业究竟为何如此受追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学附近商铺受热捧的主要原因有三:一、大学内聚集了规模可观的教师和学生,其中尤其以大学生为主的消费群体大量产生;二、当地原有的商业规模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消费需求;三、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已被重新发掘,随着城市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日益普遍,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已不容低估。此外,由于大学城本身数量有限,学区商铺便成为市场稀缺产品,因此格外受到投资者青睐。
“学区商铺”受热捧
进入大学城内,沿着主道前行,呼和浩特市职业学院、内蒙古北方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学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相继映入眼帘。据了解,目前已经有6所大学入驻大学城,有师生约3万余人。
据政府规划显示,占地面积4636亩的大学城,投资20个亿,预计未来2—3年内,师生总人数将达到10万人左右。近10万师生的生活配套服务,在大学城建设初期就有很多精明的商家嗅到了这里的商机。记者在大学城采访,真正感受到了学区商铺的紧俏程度。
据了解,无论在全国哪个城市,大学城的经济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商业经济。原因在于学校可以为市场提供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本报记者调查显示,在首府市区的大、中、小学周围的商铺与其他位置的商铺相比,月平均营业额要高出好几倍。周边的商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生的钱好挣,尤其是大学生。”而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吃饭、购物、通讯、娱乐等方面,更多的消费方式成了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这场校园经济博弈中,学区商铺应需而生。
“现在大学城的城市商业、生活和文化配套进展非常顺利。”呼和浩特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建设计划,大学城将用13平方米土地作为经营性土地,也就是商家投资,建设为大学城服务的吃住、购物、运动休闲、会展,以及就业培育等附属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充足的便利条件。届时,完善的商业配套,将使大学城真正成为一座“城中城”。
“如果倒退5年,在这里,一个30多平方米的商铺一月的租金也就300元左右,现在每个月给到3000元都租不上。”一位经营时装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大学城商铺的租金普遍较高,已与市内成熟商圈的租价持平,而大学城内有价无铺的情形还较严重。
记者从大学城某商业街负责人那里得知,在几所大学入驻以后,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打探商铺的销售情况,就算是已经被告知没有商铺可以卖了,很多投资者还是留下联系电话,告知有商铺就立刻通知他们。
“不可再生”的商铺机会
现在,大学城的园区氛围已经非常成熟,也为“学区商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机会。
由于大学城独此一家,决定了学区商铺是市场稀缺产品,这也是学区商铺受到投资者青睐的原因。正如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史增震教授所说,10万人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学校又是一块神圣的地方,绝不能让小商贩们搞得乌七八糟,如何把园区的商业做起来,如何让园区建设和国际化接轨,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人口研究所所长孙学力表示,中央现在正在提倡拉动内需,这就是一个拉动内需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的好机遇。孙学力还给大家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若按照目前高职园区3万人计算,如果学生人均消费额在5000元,就意味着该校学生对周边地区至少每年直接贡献1.5亿元。若再考虑各个部门的产出,如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保障人员和其他行业人员的所有消费,最终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可能只是餐饮、住宿、批发零售贸易、租赁、交通通讯与邮政业,下步还有金融、保险、仓储,以及旅游业等。从消费增长对GDP的拉动来说,高职园区的商业建设必将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如果发展到10万人,那它的产出效应就更大了。
通常,一个新区的住宅开发和商业地产的开发,往往要经历颇为曲折的历程:住宅开发如火如荼,但由于配套不全而使人口集聚慢,入住率低,严重阻碍了各种类型商业地产的发育,而此现象又反过来更加延缓了人口的进入速度,形成恶性循环。但大学城就比较特殊。大学城的建设使众多师生随学校一次性迁移,在短期内形成了强大的人气和市场需求,为学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最肥沃的土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