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地摊式的马路市场发展到享誉全球的国际商贸城,义乌市场经历了五代市场的五次巨变,这就是改革开放给义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7岁的元老级经商户何海美,就是伴随着义乌市场成长的,她的从商经历见证了义乌市场的变迁史。
穷则思变推动政策解冻
1978年,我国虽说已开始改革开放,但犹如残冬未去,中华大地还处处透着寒气。此时的义乌,正处在鸡毛换糖时期,农民从事各种副业都受到严格限制,小摊小贩处处遭遇“封杀”。何海美就是在这一年开始了她的经商生涯。
当时的何海美与很多义乌人一样,为生活所逼,不得不“穷则思变”寻找生路。那时,何海美一家人仅靠丈夫每月33元的工资度日,生活非常困难。决心与命运抗争的何海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误入卖相片的“歧途”。
1978年夏天,何海美的哥哥从部队转业回家,从杭州带回了20多张《红楼梦》古装戏剧情相片,当时义乌影剧院也正在上映这部电影。哥哥说,可以拿这些相片去影剧院门口卖,也许有人会要。家里人碍于面子不肯上场,何海美只有硬着头皮去了。那年她27岁。“没想到这些东西非常好卖,后来又去杭州拿了好多次货。电影连续放映了3天3夜,我通过卖相片居然赚了150元钱。”何海美回忆起初次的商海经历,兴奋之情依然溢于言表。
初尝甜头的何海美一发不可收。此后,她忙着四处赶交流会、集市,龙游、萧山、东阳、义乌廿三里……在她的旧军包里,相片种类不断增加:《追鱼》、《贵妃醉酒》、《梁山伯与祝英台》……用挂历翻拍的相片等等。每天,何海美几乎都能赚个几十元。在廿三里,何海美还带起了10多个“徒弟”,生意也逐步做成了小批发。一年后,她又带着20多个同行到县前街和北门街继续卖相片,不过要躲开县政府“打办”的人,否则就“全军覆没”。何海美曾被没收过几千张相片,买卖不得不转入“地下”。
“到1982年上半年,我一天最多卖过1万余张,包括年历卡。”1980年时就已赚了五六万元钱的何海美,在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办后,转而经营起了太阳帽和童装。随着在北门街一带经营人员的增多,1982年9月,工商部门引导这些流动贩子集中迁移到湖清门,着手进行统一管理,这就是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当时称湖清门小百货市场。何海美说:“那时只要能拿到货就有钱赚,做生意的人因此越来越多,很快就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
政府支持扩大商户经营规模
1984年12月,义乌第一个棚架式小商品市场在新马路开业,即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当时报名的经营户达6000余人,由于层层加摊,实际摊位从起初的1510个增加到后来的2800个。除了义乌人,还有一些来自浦江、东阳、慈溪、萧山、绍兴、温州等地的商户来此经营。
在这个专业市场里,用钢骨棚架撑起摊位,水泥板作柜台,蓝色玻璃瓦盖顶,摊位编排有序,内含小百货、服装、尼龙袜和针织内衣等大类,开始出现划行归市管理的理念,饭店、住宿、副食等各种配套服务齐全。
政府设立湖清门小百货市场这一举动,等于默许了义乌农民的市场经济行为,但国家政策还是抓得比较紧,销售相片、童装、尼龙袜等仍被视为“投机倒把”。
1982年下半年的一天,在湖清门小百货市场,何海美平生第一次与县里最高领导对上了几句话。那天,正在卖太阳帽的何海美与其他商户谈论为什么这么多东西都不能卖时,碰巧看见刚调来不久的县委书记谢高华。何海美壮起胆子迎了上去。和蔼可亲的谢高华听了商户们的反映后,表示回去了解一下。不久,县里在工人影剧院召开了全县大会,全县干部和很多个体户都参加了。谢高华在会上提出,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不是违法的商品不能没收,政府要支持老百姓致富。谢书记的话犹如一颗“定心丸”,坚定了个体户们的信心。在工商部门的牵头与争取下,新马路市场很快建成开业了。
何海美说:“到了这个市场,经济政策和经营环境都起了巨变,个体户不再是投机倒把分子,而是专门到外地组织货源拿回市场批发的商人。”何海美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她从外地进来的高温定型裙最远批发到了新疆。当时一位在市场里销售广州饰品的女经营户,最多的时候日销售额达到了1万余元。
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横空出世
199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经营行业随之增多和扩大。当时,市场内一半面积经营服装,另一半批零小百货、围巾、鞋类和毛线等。后来,市场又往东、西两面扩张,在现在的篁园路上搭起简易棚,设立近600个摊位经营袜子。不久,政府又增设约1000个袜子摊位。
这种跳跃式的扩张速度,就是现在回忆起来,何海美还是感到惊奇。“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市场发展壮大的速度会这么快。全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地位,使我们经营户的生意更加红火。义乌市场的经营能力甚至可以与国营百货公司相抗衡了,而且很多商品的价格比百货公司还要便宜。”市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增强了何海美等商户“要把生意一直做下去”的信心。
在新马路市场的时候,经营户当中就有再扩建市场、再改善经营环境的要求。何海美等商户多次与工商部门商讨后,决定通过不断引进经营户的方式,推动市场扩建。“这就是现在说的招商。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原有市场规模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经商的需要。最终,工商局向县里打报告,得到了同意扩建市场的批复。”这时的何海美,不再是单纯的市场经营户了。
此时的何海美在经营上又实现了突破。她花了15万元钱购置了一台台湾产高温定型机,自产自销百褶纱巾和裙,同时为他人进行定型加工。何海美雇了几个帮工,每天定型数万条围巾。自己的摊位上则天天都打包销售,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一笔生意就是几千条围巾,最多一天能做上20来笔生意。
第四代市场实现升级换代
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像潮水一样涌来。经营户也迅猛增多,市场摊位一再增加,却依然无法满足更多经营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11月,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市场拥有1.5万余个摊位,经营日用百货、针棉、线带、鞋类、钮扣、眼镜等大类商品。1995年11月,拥有9000多个摊位的宾王市场建成开业,专门经营服装、副食品等。这就是第四代义乌小商品市场。
这两个市场的启用,义乌市场硬件和软件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营环境“脱胎换骨”,管理更趋规范化。何海美因经营裙子搬迁到宾王市场服装交易区,两年后又在篁园市场二楼租摊经营围巾。何海美说:”这个市场的档次与城中路市场相比上了很大一个台阶,所有经营户和摊位都严格划行归市,每类经营区都用很大的牌子标出来,挂在墙上显眼处便于客商寻找。”
“篁园市场开业后,我们开始接触到了外贸生意,大多是外贸公司下单,少部分由外商自己订货。”何海美说:“经营户以前没见过外商,看到一个外商进来看货,常常会放下生意一窝蜂地围拢去看,结果弄得人家很不好意思。”篁园市场的经营户生意越来越好,很多人长年做外贸生意。
到2000年时,何海美的商品大量销往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她说:“我有一只围巾产品当时在伊拉克很畅销,那里有五六个老客户,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向我进一次货,每次一般都有好几万条围巾。他们每次下单都说无论多少都要,但由于货源原因无法满足需求。”在这些伊拉克客商中,至今还有不少人与何海美有业务来往。
国际性大超市举世闻名
2002年10月,拥有9000余个商位的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投入营运,工艺、饰品、玩具和花类等4大行业的1万余户经营户入驻经营,第五代市场标志着义乌市场完成了其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国际商贸城二期一、二阶段市场先后开业,五金、电子、钟表、电器、箱包、雨具、文化用品、文体用品、化妆品、眼镜等10大行业搬入经营。
2008年10月,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市场建筑的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一阶段竣工投入使用,袜类、日用百货、手套、帽类、针棉、鞋类、线带等14大行业1.9万多户经营户顺利搬入经营。同时,三期市场二阶段破土动工。
以国际商贸城为主体的中国小商品城目前已拥有经营面积400余万平方米,6.6万户经营户,市场档次与规模举世惊叹。何海美是三期市场的经营户之一。
何海美跟成千上万商户一样,对国际商贸城充满希望和憧憬。“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搬迁时,篁园市场腾空区撤摊改店,我投标获得了精品区的一个商位。亲眼目睹3次搬迁,自己也盼望着能早日到国际商贸城经营。”何海美说,“我平时经常陪客人去国际商贸城,一路上听到的全都是客人对义乌市场的赞语,作为义乌人,真的感到非常自豪。”
眼下虽然遭遇全球性金融危机,经营方面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何海美的外贸生意还是比较稳定的。她儿子和儿媳都在意大利,因此就在那里设了一个分公司,与欧洲各国客商做生易更方便快捷,欧洲成了她拓展外贸市场的主阵地。
随着国际商贸城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义乌市场的品牌越打越响亮。中国小商品城于2002年10月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用”金字招牌,此后又先后荣获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和“全国信用监管示范市场”等称号;2006年创立由国家商务部负责立项、论证和验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当年10月发布首期指数;今年11月正式实施由商城集团编制、商务部批准的《小商品分类与代码》……充实了第五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内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过来的何海美,回望过去的足迹,感慨万千:“义乌市场如今已受到全世界认可,风风雨雨20多年,义乌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典范。”记者 吴正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