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月20日,螺蛳湾第一交易区B区的张云艳无所事事地坐在档位前看小说。她当天的销售业绩为零。
“自从今年3月份政府说要拆迁,生意少了很多。去年春季平均每天还能卖200条裤子,现在几天都达不到这个数。”张云艳说,生意不好,有一部原因是经济危机,但是拆迁造成的信用下降是明显的——很多采购商本想进100条,因为听说这里要拆迁,就只进50条。
正处生意淡季,市场里各个商户便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讨论年底拆迁后的新去处。张云艳无法理解,政府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繁荣的市场拆掉,而一定要搬迁到远在12公里外的一个冷清的新市场里。
“这个市场是花了20年时间才培育起来的,前面10多年,经营户都没赚多少钱,市场旺起来也是到2004年,才火了这么几年,刚刚把品牌打起来了,却又要搬迁了。”
与众多外省小老板一样,来自贵州的张云艳表示,如果搬迁补偿不到位,就离开昆明。“等一个市场培育起来起码要个三五年,到一个冷清的市场等个3年5年,人就等老了,还有什么意思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超过一半的商户来自外地,这部分商户目前都租住在老螺蛳湾附近的民房里,工作、生活全在这里,有孩子的,也安排就近上学。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搬迁将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就今年起,因为搬迁的事造成很多买家恐慌,我以前合作的重庆客户、贵阳客户,甚至远到泰国、缅甸的客户,流失了一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户透露。记者在调查中多次听到商户的类似反映,上述情况不同程度地在各商户身上存在。
在螺蛳湾一些商户眼里,螺蛳湾的品牌价值正在受到外部因素的削弱。至于其价值缩水多少,则无从统计。可供参考的是,早在2005年4月,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部联合发布《中国昆明螺蛳湾发展报告》,评估“螺蛳湾”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为755亿元。
老市场的业主作为市场品牌的既得利益者,不遗余力地维持经营现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保护了一个区域性品牌。
但另一方面,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亦确实成为一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即便是螺蛳湾商会的代理律师苏建明也认为“新商贸城的规划确实很有前景,很符合昆明城市升级改造的趋势”。这一点,作为拆迁利益行将受损的一方,亦表示了认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着意打造一个克隆版的“义乌商城”,却没有考虑昆明与义乌的不同情况。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其辉认为,除了纺织业以外,昆明市轻工业基础并不像义乌那样具备明显的产业集群的特点,义乌商城的“前厂后店”模式在这里并不能发挥有效的集聚作用;而且老螺蛳湾市场的商户大都是外地人,拆迁行为容易导致这些商户的流失。再者,短期内的强迫搬迁极易导致采购客户流失。“产供销商业链条极易在这样的搬迁中断裂。”
苏建明律师认为,政府主导下的拆迁并非是完全不能做,但应该温水煮青蛙才行。其前提就是,双方坐下来商量,寻求各方妥协——这是作为律师最希望看到的结局。
事实上,螺蛳湾并非个案,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全国所有的新老市场改造升级案中,几乎悉数以失败告终,背后原因何在,如何扭转这种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的巨大浪费,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此,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的想法或许是最具操作性的解决途径:新市场和老市场的业主进行产权置换,用产权置换来完成业主和商户的迁移,这是相对可行的方案,关键问题是账怎么算,双方利益如何让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