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兴商建市”的战略就像是一台强劲的火车头,拉动着义乌一路向前狂奔,将所有的同行抛在了身后。
市场的积聚效应持续显现。人流、物流、还有现金流,当初2.8平方公里的义乌中心城区已急剧膨胀成70平方公里。
一个市场内上万个百万富翁
义乌富得流油。
一个市场将一座资源匮乏型城市带入了发展的巅峰。
站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正门前的华表下,李建平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千里之外,宜昌开发区内,他任董事长的金东山大市场同样车水马龙。在该市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的战略背景下,金东山打造三峡商贸物流中心的机遇正在显现。
千里走义乌,探寻这座小城如何发迹的秘密,以期金东山站在“先辈”的肩膀上,能在更大的平台上继续阔步,或许是李建平此行真正目的,也是李和他的团队必修的一课。
义乌无愧于小商品海洋的称号,目前,义乌市场已形成营业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5万多个的超大型市场,联结着10万多家国内外生产企业,展销品种达40万余种。这里每天的客流平均达20万,聚集着天南海北的国内的小商品,还有不少来自台湾、香港、韩国的小商品。随着义乌小商品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认为,“义乌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肯定了义乌在全球商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小商品城”日用品市场,一位卖牙签的摊主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只有立锥之地的小柜台,每天批发销售牙签近1亿根,按100根毛利1分钱计算,每天获利1万元。一年纯利就在三百多万以上。小生意也有大赚头,他们愿把小事情做到极致,仅拉链一项,据统计,2007年义乌拉链总销售额35亿元,占全国总销量的40%。这么小的商品做到如此规模,不得不佩服义乌人做生意的恒心。几乎是一个摊位就是一个百万富翁。
从草根创业者到企业家
与金东山站在 “巨人肩膀上”的成长不同,义乌是在低起点上发展起来的。
义乌廿三里镇的街心广场,矗立着“鸡毛换糖”的铜像。一个货郎挑着担子,上面摆着小商品,吸引着几个好奇的孩子。
这生动地复制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最初形象。尽管义乌依山傍水,但是由于早年间“资源匮乏,耕地不足,民所衣食依然不丰”。义乌人“为谋生计,乡民挑起篾箩筐,带上土作糖,手摇拨浪鼓,他乡去‘敲糖’”。
余忆潮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地处廿三里街道义东工商所。在这里,余忆潮见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和迁移。
“这个小小的街心广场,就是闻名全球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余忆潮回忆,那时候,很多小摊贩就在街心广场一带摆摊,后来政府建立了统一的市场,贸易商们有了更集中的地方经营小商品。
“商贩用我们这里盛产的红糖熬制成糖粒和姜糖,换回大量的小商品。”余忆潮说,经营范围从浙江扩展到江西、福建等省,后来延伸至全国各地。
市场的积聚效应吸引着大量的外地人到义乌做生意。他们和本土的义乌人一样,从草根的地摊生意做起,再逐渐投资办厂扩大规模。
义乌商会的数据显示,从1995年起,义乌开始每年举办小商品博览会。这一年,义乌的338家参展企业汇聚了100多万名客商。
更大的变化是在中国加入WTO后。
“当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商贸名城、扩大经济的外向度的发展战略。”余忆潮说,2002年,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升级为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实现市场贸易和国际接轨。
由于规模的不断壮大,曾经在廿三里的小商品市场也搬迁到了现在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以集群的规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
“当年的草根创业者中,已经不乏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余忆潮说,目前义乌已拥有超过16个优质产业的集群地,很多行业的佼佼者都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拥有千万元资产的小商贩比比皆是,许多家庭拥有宝马、劳斯莱斯等高档轿车。”
小商品大集群
在义乌,许多小商品背后,几乎都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支撑。
漫步在义乌小商品城里,满眼望去,没有价格惊人的货品,有的是“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各种小商品。
“它们十分之三来自义乌及周边,十分之三来自浙江省内,十分之三来自全国,还有十分之一是进口产品。”陈仕俊说,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拉链为例,现有拉链企业达300多家,其中上规模的有130多家,过亿元的有3家。
“近年来,义乌市场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义乌没有孤立地搞专业市场建设。”义乌商会秘书长陈仕俊说,义乌在推进 “兴商建市”的同时,充分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经商人才众多的优势,积极实施“以商转工、贸工联动”策略,建立了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
“目前,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家,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制造业发展格局。”陈仕俊介绍说,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行业成为全国龙头,其中饰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出现了一批行业内的全国和世界 “单打冠军”。
市场内汇聚了数十万家企业的产品,集中展示了中国日用消费品行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以浪莎为例,其生产能力日均产量超过400万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袜子生产企业。”陈仕俊说,过去有种观点:小商品的档次似乎不高。经过市场大浪淘沙,这种状况已经被全面改观了。
义乌正从世界小商品交易中心变成世界小商品交易和制造中心。
义乌生长出来的品牌
位于市场四区入口处的浪莎袜业,独独拥有120平方米的铺位,是整个市场中最大的一家——今天的“中国驰名商标”,同样起步于小商品市场的摔打。
在“全民皆商”的氛围下,一些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贸易商,开始了品牌塑造之路,这使得他们在本世纪初内需升温的背景中脱颖而出。
周晓光曾经和义乌的所有贸易商一样,在艰苦中度过了创业的原始积累阶段。周是新光饰品的老板。她依然清晰地记得,90年代初,她背着4岁的儿子去广东进货,一路辛苦颠簸,把货采购到义乌来销售。
和浪莎一样,在过去的10多年里,周晓光创办的新光,走过了一条从加工品牌到渠道品牌,再到消费品牌的转型之路。
“和饰品同行们一样,新光最初是通过批发渠道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可以尽快完成原始积累,却难以让饰品的终端消费者知道、了解新光的品牌。”周晓光说,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新光放弃了义乌饰品企业普遍采用的大批发商的分销模式,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分公司、销售部,由自己控制渠道。
浪莎、梦娜和宝纳斯等企业,它们则属于袜业的领先者,凭借打造品牌,从义乌的几千家袜类企业中脱颖而出。
“看到了品牌的价值,这也是摆脱义乌经济模式,企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陈仕俊说,2007年底,义乌拥用驰名商标55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研发中心101家。也有自主创新,由“义乌造”变成“义乌创”。他无不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3件、中国名牌产品7只,拥有国家标准5个,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居浙江省第一位。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此次义乌之行,正是探求“义乌模式”背后的成功经验,金东山人把“义乌模式”作为蓝本,不是想简单的复制义乌小商品的发展经验,而是从其成功模式中找到真正适合金东山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以此为契机,建立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东西部共同发展新模式。
义乌的成功和当地政府的开放和敢为是分不开的。在各个地方都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限制小商小贩,限制个体户的时候,义乌开放工商注册,从而形成了小商品的庞大规模,然后再集中规划分区管理,从而达到健康有序发展。在资金上、在技术上鼓励当地人开办工厂,从而为当地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在管理上公开、公平、服务意识强,在义乌小商品城有三处细节可以体现出这些思想,在国际商贸城的入口有企业诚信档案,这里你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企业不良记录。在入口处还有国际贸易洽谈处,为外国人提供了语言和指导服务。在入口处的电子大牌上显示着各种商品的综合价格,用英文和中文显示,你可以大体对自己所购买商品的价格有个底线。我想无论到哪个地方创业投资,当地的大环境很重要,一个务实、有远见、开放、服务意识强的政府很重要。给我们留下颇多启示,这不正是当年金东山大市场刚刚创建时的缩影吗。在省市区三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金东山大市场一经问世,就受到各种利好政策的追捧,金山、银海、万佳、颐环等市场陆续进驻,形成了鄂西七个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义乌的发展用了20年,金东山大市场只用短短五年,就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绝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将会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
金东山大市场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打造中西部地区又一个义乌小商品城,董事长李建平与义乌工商联主席楼瑞清进行了深入交流。认为当前国际贸易持续下降,国内贸易稳中有升的态势下,义乌小商品如何做足国内市场,才是走出困境的出路。而金东山大市场如何立足中西部,扩展至全国,将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正是两者达成合作共识的切入点。双方将会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础,来探寻东中西部商贸物流合作新蓝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