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义乌发布首份
市场主体报告
4月23日,义乌市工商局向社会发布了首份《义乌市市场主体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份《报告》回顾了义乌市场主体30年的变迁,透析义乌市场主体30年的内涵,描述了义乌市场主体的发展现状、趋势和主要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这其中,有一个数据属于首次权威发布:在义乌小商品城市场群创业的12万经营户中,非义乌籍经营者比例已达46%。
【纵深解读】
包容带来繁荣
改革开放30年来,义乌市场主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1981年,义乌是一个仅有856户个体工商户、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农业小城,到2008年底,义乌已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28511户,占金华地区市场主体总量的50%以上,浙江省市场主体总量的4%。
30年前,国内和义乌市场同时起步的市场还有湖北汉正街、四川荷花池、河北白沟、吉林五爱等一批小商品市场,为什么义乌市场最终成为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场?义乌从政府到百姓对外来创业者的豁达与包容是一大动因。在义乌,外来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义乌人”。
“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是一句被许多义乌人作为口头禅的民谚。正是这句民谚蕴涵的古朴商道,使义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贾前来创业。目前,义乌各类市场主体总数为128511户,这些经常被人统称为“义乌商人”的经商者,其实近半数非义乌籍。在这个全国单个县域内数量最庞大、结构最丰富的市场主体群落中,来自浙江省内其他县市的占26%;来自浙江省外的占总量的17%。此外,还有3%的商户来自境外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义乌经销文具的湖南籍商户柳逸告诉记者:“其实我们这些‘义乌商人’来自五湖四海,义乌的包容使我们成功创业,而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的小商人扎根义乌,也会使市场更繁荣。”
集聚创造优势
义乌市场有许多全国第一:商品批发数量第一,市场集聚规模第一,外向覆盖面积第一。有“小商品海洋”之称的义乌市场,靠千万个市场主体的集聚效应,成就了市场的持续繁荣。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说:“义乌人以‘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为城市精神,凭借‘软实力’赢得了竞争力。”
集聚创造优势。在小商品市场群的带动下,义乌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饰品、拉链、玩具、工艺品、袜业、制笔、无缝服装、化妆品等13个具有一定优势或者明显优势的产业,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产业集聚,部分优势行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主要生产基地。其中无缝服装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0%、制笔达到全国市场份额的80%、饰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这些行业内还产生了众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获得了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中国工艺礼品工贸基地等殊荣。
义乌市场主体有顽强的生命力。2003年至2006年是我国宏观经济相对繁荣时期,义乌市市场主体数连年递增,每年平均增速达13.45%,2006年市场主体户数突破10万大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外向度比较高的义乌受到较大冲击,但连续两年来,义乌市场主体的数量仍在增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