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坐地供应 传统商业的基本形式是设摊、开店。商店开设于街道两旁,或住宅区,或村子里人流容易集中的地方。店都开在房子里面。主要设施有柜台、货架、货橱及其他藏放商品的器皿,如旧时南货店的盐缸、酒坛等。顾客临柜台购买,放货的地方用柜台隔开,不同于现在的超市或自选商场,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商品。旧时店员叫伙计,站在柜台里面为顾客服务,所以店员又叫“站店”。店里放钱柜和账桌,是账房先生(经理)或店主的座位。进店作客,至亲好友也避嫌不坐收找货币的位置。柜台外面一般都放凳子,允许左邻右舍进店闲聊。旧时商店虽然都私人开,但是店铺也是公共场所。有集市的街道商店,市日还招待熟人吃中饭,以人缘招揽生意。
设摊俗叫摆摊。在路边或人流密集的空地上,如集市市基、庙会会场,就地放货销售,也即地摊。货物来源有转销的,主要是自产或自制的。摆摊的位置旧时叫摊基,现在称摊位。农村集市是自由市场,一般个人不占固有摊基,因为进场的多不是专业商人。但少数摆长期摊的才占固定位置。1982年,稠城镇在湖清门街试办小百货市场,用空心水泥板架成平台放置货物,一米长度划为一个摊位,依次编号,供经过批准的专业商人入场经营。摊主开始在固定的摊位上营业,还是露天。1984年,在新马路北端,建设成有棚盖的小百货市场,俗称山货市。场地上设置长条式摆货架,一个摊位的面积的1平方米,一个个连接编号。摊前通道,摊后摊主看货营业。此后经过8次市场扩建,11次市场搬迁,形成篁园市场、针织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这样四个营业区。除了国际商贸城,基本上还是这种形式的摊位。2001年起逐步改造市场,扩大摊位空间,改建为以6平方米为单位,并互相隔开的商位,也称门面。到了2006年,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也都改成为标准商位。
现场转手 旧时义乌农村集市,商品交换活跃,因此商机丰富,有经商头脑的人,就做起了现场生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就地转卖的“掮客”。方法是:同卖主议定价格,付给少量定金(俗叫“交头钱”),取样品向买主兜售,以高于购入价抛出,再由新买主向老卖主付款取货,从中牟取差价利益。掮客穿梭市场,掌握信息,了解供需情况,因而无往不利。现下出现一种新掮客。翻译陪同外商进商场看样订货,了解外商进价底线,将高于店价的货价报给外商,外商付款后,翻译向卖主拿走差价款。翻译不做掮客,而向卖主要回扣,也成常例。回扣是公款交易的通病。公款购物,住往以卖方给采购员的回扣丰于他店而成交。
还有一种现场转手的交易叫“短枪”。短枪手于早市杀价收购零星货物,分成等级,当天当场以优价整批出售。旧时南枣厂往往向短枪成批趸进,以求简便。短枪手还有把目标瞄准商店的,当各家商店某一早畅销商品存货将尽,新货未到时趸出,居为奇货,高价出售。
行商贩卖 旧时做流动生意的有两种,一种是小贩,一种叫大客商。小贩常年肩挑货物贩卖,在集市设摊销售,通常叫“长扁担”。从甲市口买进,再挑到乙市口卖出。如贩小猪,贩卖以食米为主的“六陈”(粮食)。或到山区贩扫帚、畚箕、菜篮等竹制品“山货”往往要卖几个市日,卖光再贩。小贩长年经营,所以叫“长扁担”
“大客商”长途贩运,有贩进贩出两种。本地缺的夏布、碗盏、竹笋、粽箬等到产地贩进,贩一批卖一批,卖完再贩,往往是季节性的,并不常年经营。贩出的主要是本地产的农副产品,如梨子、石榴、红糖、蜡块、南枣、蜜枣、生猪、腌肉等,贩到县外城市出售。虽也贩一批,卖一批,卖完再贩,但也是季节性的居多。货源与销售地都因时而变,并不固定。
送货上门 送货上门,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以卖方来说,货物必需短期脱售,不便进店或设摊,故而上门求售;以买方来说,所需量少价低,上街赶市浪费时间,不合算,故而舍远求近。一是贩卖小活口,如小鸡、鱼苗等等,都是小贩用串村的方法销售。这类小贩,也叫长扁担。二是货郎担,义乌人叫“小货络头担”,或“卖小货络头的”。用箩篓等器皿装放日用小百货,组成担子,肩挑串村进巷,手摇小铜盘或拨浪鼓,或口喊:“针呀、红绿、抵指、木梳、篦箕、鞋面布……呀!”临门叫卖。义乌敲糖佬用小百货换鸡毛(兼零售),也属这种行当。三是食品换原料。旧时有豆腐、索面、索粉、甜米糕等制作专业户,甚至专业村。其销售方式主要是送货上门换原料。如豆腐换豆,索面换小麦,米粉干换食谷,都有约定成俗的交换比例。如白豆换豆腐,1比2或2.5,田塍豆1比3;小麦换索面20两换13两;甜米糕则与稻谷等重。很方便。
代办销售 旧时的代办商务俗叫“行家”,不同于现在市场上的代理商和农村的代销店。有两种,一种是寄存货物,介绍卖买,收取佣金的行业,也称行栈或过塘行。旧时城郊东江桥畔有过树行,后迁湖塘后;佛堂江边也有树行。义乌过塘行,设于义乌、苏溪、义亭、大陈等几个火车站,经营寄存货物,代客装车出运,收取佣金。另一种“行家”,是义乌人开设于衢州、南星桥、宁国、孝丰等义乌敲糖佬较集中的地方,专为敲糖佬供应小百货的商店。
交易中介 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而收取佣金的中介,义乌俗称“行郎”,外地称“牙郎”、“牙子”或“牙行”。有牛行郎和猪行郎等。猪的形体,往往与猪的成长快慢有关。农户养猪,求快长快大,但对猪相很难把握,需要内行帮助选择;而猪娘户出售小猪,就需要有人帮助推销,行郎成为买卖双方的信赖。行郎用嘴皮吹嘘,使买主相信和放心,促其成交。耕牛更是农户的重要家产,没人帮助,选择和价格行情都摸不着头脑,牛行郎应运而生。牛行郎腰围双幅长裙,肩披一件衣裳。行郎能使市场价格稳定、规范。
商贸服务 旧时有一种专为义乌敲糖佬提供住宿、饮食和办理托运业务——将鸡毛等换来的货物运回义乌的行业,俗叫“站头”。开设在杭州南星桥等义乌敲糖佬比较集中的地方,既为敲糖佬服务,自己也获得报酬,又用不着敲糖换鸡毛那么辛苦。
坐地收购 敲糖佬换来废旧,怎样变成钱,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旧时没有再生资源即废品的回收公司,却被有资金的人看出了商机,到义乌敲糖佬较集中的地方租房子收购敲糖换来的废旧,分类处理后转手出售。这一行当当时称为“老土地”。那时有外国人在上海开办物资再生公司,“老土地”为外商提供货物。
无场而市 有多种传统交易行为,如上门向产户收购叫“超”,设点收购产品叫“收”,商品批量买去叫“趸”,存货全部买去叫“盘”,(担头货叫“倒担”),农户猪肉先赊给商户销货,再分次取回,都只记账不付钱叫“存”。1953年以后,政府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派购,禁止一、二类物资上市交易,自由市场被关闭。但自1978年开始,义乌农民为了摆脱贫困,不少人利用废旧,忙里偷闲,从事小商品加工,如板刷、瓜刨、钻子、木梳、网袋、蒲篓等等小型小用具。但是不能堂而皇之的放到集市上出售,只能把样品装在篮子里,让妇女提着,农历逢单到廿三里市基旁边,逢双到稠城北门街,招揽顾客。这样提着篮子叫卖,是为了便于逃避“打办”人员的没收罚款。看见打办的人来了,就纷纷逃散。那时出门敲糖的多了起来,他们到百货公司配货,有50元金额的限制,这类农民仿制加工的小商品,正符合他们的需要。货物藏在别处,买主看样,谈成价格后易地取货,所以以批发为主。这种提篮叫卖,无场而市的,日益增加,到1982年9月,县委决定开放市场,稠城镇和廿三里小百货市场开始兴盛起来。与农民家庭仿造加工小商品和提篮叫卖小商品的同时,出门敲糖的骤然增加,但一些年轻的农民不再满足于肩挑糖篓,手摇拨浪鼓,做敲糖换鸡毛的“讨饭生意”。而是选择铝制首饰等价格较贵、体积较小的小商品,装在口袋里,乘火车或坐飞机,西南到昆明,成都,东北到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在街旁摆地摊销售。生意居然很好,一星期可以往返一趟,不少人为进市场经商或办厂生产,积累了资金。荷叶塘街上那些服装厂,几乎都是“东北背袋”起家的。那个时期,全国许多地方还禁止货物长途贩销,背口袋乘车上飞机,不太引人注目。到广东贩卖香烟的,还惊动过不少“打击资本主义非法活动”的部门。
商风行规 新店开张,选取吉日,张灯结彩,祭拜财神,减价三天。年节,自年初一起关店门歇业,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则半开门供应。新年开业,县城商店在年初八,四乡不尽相同,一般于第二个集市日开业。
清末到民国,城内大店,与沪杭大商号联营批发,销售面向农村,吸收家民游资,给存户存钱折子,按月计算利息。用存折购买商品,可以享受打折优待,年终结算清楚,称为“总清”。老客户进城购货,招待吃饭,路远的还留宿。拉客户是营业竞争的方法。
义乌的商风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商品保证质量,允许当面验看。例如卖核桃,过称后只只敲开,调换霉变虫蛀的;绸缎呢绒剪下后允许当面复量;商品卖给妇女儿童,有的商店还将货名、数量、单价、收款和找回的金额,开张纸条,让带回去供家人查询。
民国时期,城镇各业都有同业公会的组织,经商者全部加入本行业的公会,民主产生管理人员。通货膨胀,形成物价一日数涨时,同业公会议定门市价格,同业一律遵守,不使价格产生混乱。同行中,以信誉和服务质量竞争,如某店发生困难,由公会出面帮助解决。(翁本忠)
2007年08月09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