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要经营特点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程中,从马路市场到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其销售、展示的商品始终是小商品。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越办越大,商品辐射面遍及全国乃至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连续15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的首位,市场持续繁荣,其主要原因是:义乌市场始终体现了小、全、廉、快的特色,始终定位在特色明显、专业性强、需求量大和产业依托强的小商品上。
小而全。这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市场开放之初,经营的大多是小百货、小五金、小塑料、小玩具、小针织、小饰品、针头线脑、纽扣鞋类等很不起眼的小商品。有相当部分是国合商业不经营的,弥补了国营、集体商业的不足。据调查,1982年12月小商品市场经营的2100多种小商品,国营商业、供销社、合作商店经营的不到40%,如纽扣类,小商品市场有200多个品种,县百货公司门市部仅31种;绸带、发扣的品种多,国合商业大多不经营。据1993年统计,小商品市场分为小百货、服装、针织三个大区,共8000多个品种。小百货区内,在划行归市时分为15个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十个小类,每小类有各色品种,每种品种又有各式规格。由于品种齐全,客商到义乌市场进货,在市场上转一圈就能采购到所需商品。随着市场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仍始终围绕日用工业品和手工小商品的经营,全市发展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也是小商品。2003年12月,经有关部门历时3个多月调查统计,在小商品城销售的商品共有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至2005年,在中国小商品城销售的商品品种共有41个行业、1900余个大类、40余万种商品,占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全球50万种商品品种总量的4/5多。各专业市场商品品种齐全,抓住批发生意这个环节做全国小商人和中小企业的窗口,迅速成为全国小商品的展示中心,成为永不落幕的小商品博览会。
作为经营小商品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尤为突出。经营小商品可以是小规模的,单门独户也可从事经营,营业资金可大可小,资本不多也可参与经营,这就决定了经营主体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随时可以进入市场经营,市场经营主体有广大的后备军。小商品制作简单,容易上马生产,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一些国有企业、二轻企业可以为小商品市场提供充足货源。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大、摊位多、经营同类商品的同行多,同行业间竞争激烈,没有人能够垄断市场。而且市场管理部门还有意识地促使市场竞争,采取了“划行归市、商品分类”的办法,使同类商品相对地集中在同一地块内。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划行归市进一步促进了公平竞争,促进经营者提高经营能力,在质量上价格上不敢马虎,市场经营者不会漫天开价,谈价格就是易于成交的“实质性”价格。这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外地同类市场的明显区别。
薄利多销。义乌小商品市场虽为摊贩形式,但大多批发销售,经营者一般直接从生产厂家批量进货,无中间环节,大多数小商品的进销差价,往往按分、厘计算,因批量大,获利则丰。据1982年底调查,市场小商品价格低于国营商店。如纽扣,一般低于国营商店10-20%,有的达50%。电光男制服扣,国营商店每粒九分五厘,市场每粒三分。小五金、小玩具的差价更大。1991年初调查,武义出产的袜子每双进价0.96元,批发价1.00元,每双毛利0.04元;儿童剪刀每把进货0.65元,批发价0.67元,每把毛利0.02元,本地产的塑料袋提手,生产成本每只0.075元,批发价仅0.08元。市场经营者十分注重运用批量差价、季节差价、当面议价、灵活作价。以此吸引八方商人。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货源充足,流通环节少,其商品价格比其他同类批发市场低廉,比国合商店售价更是低得多,使义乌市场始终保持低价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更多的经营户从家庭作坊式工厂起步,创办现代化工厂,进一步降低成本,以质优价廉取胜。1991年以服装、塑料加工行业居多,约有2700多经营户亦商亦工,大多数产品在小商品市场销售。玩具摊主方壕镛,原从慈溪进玩具手风琴,每只进价0.95元,市场销价1.00元;1990年12月,投资6万元,自行生产,每只成本在0.85元以下,销售价0.95元,1991年1月中旬就销出3万只。至2005年,全市有2.5万家工业企业,20多万名经商办厂能人,20多个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工艺品、化妆品、饰品、拉链等优势产业的产销量均占全国30%以上;同时期,全国众多企业纷纷在义乌设立总经销、总代理。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工商企业在中国小商品城的销售代理商达6000多家。促进分工愈细,信息度愈灵,开放度愈高,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各个环节的经营者都有钱可赚。
以快取胜。捕捉商品信息快,更新花色品种快,商品流转快,资金周转快。一般经营户多从各地市场进货,后迅速转为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即越过批发(商)环节,以缩短周转期。如80年代末,服装摊主刘香云经营方巾,先从上海城隍庙市场进货,后得知产地是嘉兴一家村办工厂,即改从工厂进货。由于快进快出,减少了经营风险。如80年代末,服装摊主陶锡海,从常熟进货,常常于上午运货到义乌,晚上再返回常熟,2个月内售出12万条裙子,每条利润0.05元,共赚6000元。义乌商人善于长途贩运,人数众多,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经营户可根据市场变动,迅速组织加工,随时上市供应,使产品适销对路;市场经营户还善于创新,可根据客商对产品品种的要求,做订单生意,在最短时间内交货,在广大客商中树立良好的信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商城集团致力于构筑数字网站,利用交易平台、搜索引擎、支付中介、配送中心、配套服务等信息化功能,为义乌商人提供快捷、有效的小商品信息中介服务,市场经营户更多的运用电子商务形式,开拓经营和管理新的领域。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户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从非独立的农业劳动力,转变到责权利集于一身的“老板”。在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下,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的涨落,利润的高低,无不关系到切身利益,充满风险的经营活动,迫使他们精通经营之道。在经营中,他们注重市场信息,灵敏应付市场变化,快速进货、及时出货;在买卖中双方当面议价,现金付款,使货流、资金流相向快速运作。
运销区域
中国小商品城运销区域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为本地货郎担服务和周边地区消费者服务为主的区域性市场。在市场开放前特别是开放初期,主要是为货郎担和贩销者服务,并通过他们把小商品销往周边地区。后来逐步打开销路,小商品的去向:凭借上万人的货郎担和上千人的个体商贩队伍,把小商品销往南至海南,西至拉萨,北至黑龙江,相当大的数量销往青藏、云贵高原。(金华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1982年12月编发《关于开放义乌县稠城镇小商品市场的情况》)。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商品种类达2740余种,流通范围大步跨出义乌县和周边市、县,并向外省市辐射。第二代市场以其品种多、价格低、服务好、托运便捷等优势很快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开始吸引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更多的客商。
第二阶段,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快速发展至90年代末期,商品流通范围扩展至全国。截止1997年底,采取各种形式进驻中国小商品城的国有、集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达3000多家;市场内有2500多家商贸企业(公司),取得了国内外名厂大店在义乌乃至浙江省、华东地区的总经销、总代理资格,与26个省、市、自治区1500多家工商企业建立购销关系;中国小商品城在北京、新疆、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市办分市场或小商品配送中心,使义乌市场在国内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上本地产品比重降到30%,售出的商品90%以上销往外地,流向遍及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及其辐射的广大农村,确立了义乌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的地位。
据市工商局个体私营管理科统计,1990年底止,义乌人出省经商的有4550户,7582人,在各地设立销售点,逐步形成小商品贩销网络。西到乌鲁木齐、拉萨,北至哈尔滨、呼和浩特,南至昆明、广州,一般相对集中,少则几十人,多至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如个体劳协于1990年底初步统计,武汉汉正街150人,长春黑水路市场约400人,常熟招商市场约300人,淮阴小商品市场约300人,山东德州约700~800人,成都荷花池市场约200人,昆明螺蛳湾市场约200人,乌鲁木齐新华饭店等4家饭店(招待所)固定经营者600~700人,湖南常德约600人,等等。由于出省经商的义乌人多,相对集中的地方形成了“义乌街”、“义乌路”或“义乌商业厅”。这些义乌人在外地经销小商品,多从义乌发货。大批在外地经商的义乌人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触角和神经,各地的“义乌街”、“义乌路”实际上是义乌市场的派生市场,又把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迅速地反馈到义乌母市场上来,构成了独特的商品信息网络。
西藏拉萨。1984年,一些义乌商贩在拉萨北京中路一带摆地摊。20世纪90年代初,拉萨小商品市场渐成规模,义乌商贩有100多户。受交通因素和气候环境制约,运货进藏途中先在兰州组货、拼车,再穿越青藏高原到达拉萨。随着入藏商人的增多和货流的扩大,义乌至拉萨的货运逐步正常化,义乌商品源源不断输入西藏。
西安康复路市场。市场3000余个摊位,义乌人占了近三分之一。市场内“浪莎”、“梦娜”、“新光”等义乌品牌商品比比皆是。其中京祥商城开张不久,就成为义乌货销售的主阵地。主要经销衬衫,“能达利”、“凯歌”、“远东”、“利加利”等义乌品牌成为销量最大的商品。义乌至西安的火车货运专列开通后,卸货点增加五至六个。此外,每天都有数十辆货车满载货物运抵西安。
长沙市高桥市场,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据统计,在高桥市场内,小百货类60%的商品来自义乌市场,针织类产品占70%,文体玩具产品占80%。
义乌品牌袜集聚沈阳。在沈阳五爱市场袜子精品区,集聚众多全国知名的袜子产品,有70%来自义乌,其中“梦娜”、“浪莎”、“宝娜斯”等品牌成为主打产品。义乌袜子品牌已打入沈阳市10余家知名的大中型超市、大商场(包括乐购、沃尔玛、家乐福、华联等),形成了一个终端销售网。
第三阶段,商品输出全球化的国际性市场。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时期:
90年代初期以边贸为特征的萌芽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边贸生意已为众多义乌商人所瞩目。1993年调查,通过中俄边境的黑河地区,义乌市场的小商品每天少则1车多则3车的货物运往俄罗斯。在新疆的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和独山子区,是通向独联体和西亚的商业通道,义乌商人立足其间开展小商品贸易。中尼、中缅、中越边境,也不断有义乌商人设立边贸公司,做外国人的生意。边贸市场的兴起,使义乌小商品开始走出国门。
90年代中期后转型接轨期。在国家大力鼓励扩大出口的宏观形势推动下,中国小商品城商品物美价廉和品种丰富等可比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凸现,外商来内地采购组货出口贸易活动剧增。至1999年,来市场从事直接外贸出口的国外采购商很快增多,原先从广州、上海等地采购商品的外商(以韩国为主)纷纷进驻义乌,外贸企业迅速增多,小商品外贸出口额增幅连年翻番。1999年,出口到82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占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的15%左右,2000年市场外向度明显提高,市场外贸出口额达到50余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25%。
2001年以后全面发展期。2001年,中国小商品城外贸交货值约15亿美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54%。市场外向度在50%以上,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据对市场经营户抽样调查,外贸生意已覆盖市场内所有各大类商品和行业,有90%的市场经营户发生外贸供货业务。使经营主体、贸易方式、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
2002年后,入境(义乌市)的国外客商每年以30%以上比例递增,2005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2002年,小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60多个。2003年,有179个国家和地区近5万名外商来义采购小商品。市场小商品销售到188个国家和地区,从义乌出口的标准集装箱全年达到32万只标箱,年出口小商品已达17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7.3亿美元。小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结构发生变化,除中东、韩国及港澳台等传统市场外,出口市场重心逐步转向欧美、韩日等发达国家。据海关统计,义乌小商品出品国排名顺序依次为美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等。2003年出口俄罗斯约1.5万个标箱,2005年1~10月达到2万余个标箱,出口额8060万美元,出口量占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1/10左右。美国成为义乌小商品第一出口国,2002年出口美国交货额达10亿美元。(刘俊义)
2007年11月19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