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月23日,义乌市工商局向社会发布了该市首份《市场主体分析报告》。《报告》回顾了义乌市场主体30年的变迁、透析义乌市场主体30年的内涵,描述了义乌市场主体的发展现状、趋势和主要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该份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义乌市场主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1981年,义乌是一个仅有856户个体工商户、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的农业小城,到了27年之后的2008年,义乌已拥有各类市场主体128511户,占金华地区市场主体总量的50%以上,浙江省市场主体总量的4%,注册资本(资金数额)总额合计5038754万元,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了114696户,是1981年的134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8.41%,比全国6.7%的增长率的4.24倍,全省13.8%增长率的2.05倍形成了全国县域范围内数量最为庞大、结构最为丰富的市场主体群落,在创造出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奇观的同时,也书写了自身发展的一个传奇。
个体工商户数占义乌市场主体总数近九成
《报告》指出,在义乌市场主体的组成类型中,个体工商户占据主导地位。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义乌市个体工商户总数为114696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数的89.25%。
而就企业而言,注册资金规模也普遍不大。内资企业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主体数最多,占51.02%,500万以上规模企业1460户,10.39%;外资企业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主体数量占外资企业总户数的43.23%。
在这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市场主体占据了绝对主流。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市场主体共92795户,占总数的72.21%;从事制造业的为22786户,占总户数的17.73%;两者合计共占了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的90.44%。
《报告》认为,在市场的带动下,义乌各个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饰品、拉链、玩具、工艺品、袜业、制笔、无缝服装、化妆品等十多个具有一定优势或者明显优势的产业,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产业集聚,部分优势行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主要生产基地。
在不断实现提升的同时,13个特色行业呈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都有着较高的市场地位,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其中无缝服装在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0%、制笔达到全国市场的80%、饰品占全国市场的70%。并在行业内产生了众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获得了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中国工艺礼品工贸基地等殊荣。
义乌市场的迅猛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人员在义乌从事生产经营。截至2008年底,义乌全部市场主体中,非义乌籍经营者比例已达46%,其中来自浙江省内(不含义乌)的34824人,占26%;省外的经营者为22528人,占义乌经营者总量的17%。另外,还有来自境外的经营者3829人,占经营者总量的3%。
义乌市场主体生命力顽强 多元协同发展是成功经验
《报告》分析,义乌市场主体拥有顽强的生命力。2003年至2006年是宏观经济相对繁荣时期,义乌市市场主体数连年递增,各年平均增速达到13.45%,2006年时市场主体户数突破10万大关。2007年美国金融风暴爆发,对外向度比较高的义乌无疑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然而从市场主体的数量上看,2007年的市场主体户数仍然在上升,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12.76%,总户数达到119067户,2008年比2006年更是增长了21.71%,总户数达到了128511户的历史最高水平。
《报告》通过对义乌市场主体三十年来成长经历的回顾、分析和总结,鲜明地提出,与市场的同生共长是义乌市场主体发展的生命线,与政府良性互动是义乌市场主体良性发展的方向舵,贸工联动是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的推进器,结构多元与行业广泛是市场主体平稳发展的防洪堤,素质不断提升是义乌市场主体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报告》指出,先培育市场主体,再扩建市场,先市后场,市、场互动,是义乌市场成就神州第一市的奥妙所在。三十年来,义乌从市场主体自发汇聚,催生市场、壮大市场;到市场主体应市而生、随市而长、与市共荣,始终贯彻着培育市场主体和健全市场体系双向互动的总方针。这也是义乌市场主体发展历程中的最大特色。如今义乌市场从“小舢板”成长为“大航母”,这个原则仍然一直牢牢被贯彻,坚持在创业中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用多元化市场主体支撑专业市场的繁荣;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用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创业创新的良好平台。
而义乌的市场业态的变化证明,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义乌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义乌政府在义乌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单纯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长期以来面临着模仿替代性较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对此,义乌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贸工联动”的战略,实施制造业与市场发展双向联动,为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体规模偏小成为义乌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描述义乌市场成长过程时,很多专家和媒体用“蚂蚁经济”形容义乌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多、小、散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型企业,成为构成义乌市场主体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灵活且又顽强的“蚂蚁团队”在推动义乌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逐渐暴露出整体素质不高、产业有待提升、专业人才匮乏、创新意识有待增强等问题和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报告》提出,要通过扩大主体数量,推动市场主体总量再上台阶,通过做强主体经营规模,构建产业集群新优势,通过拓宽主体组成结构,大力推动产业互动发展,最终实现主体量和质的提升。要通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强化监管和传承传统创造义乌商业文明、积极改善要素资源保障环境以求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要素支撑等途径,实现突破再发展瓶颈,营造主体良性发展环境。同时,也要通过推动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向现代服务发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主体自主创新等手段,积极突破再发展方式,努力推动主体核心竞争力提升。
专家解读:以提升主体素质推动义乌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省、义乌市工商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在长期以来兴办、管理市场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培育、提升市场主体的重要性,这正如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同志所言:‘义乌经验千万条,培育市场主体第一条’”。浙江省委党校的陆立军教授在点评义乌市场主体报告时指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市场主体多则多宜,但和其他经济强县相比,义乌户均规模偏小,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主体自身素质整体偏弱的差距较为明显。对此他提出,突破再发展规模,积极推动主体规模发展壮大;突破再发展瓶颈,积极营造主体良性发展环境;突破再发展方式,努力推动主体核心竞争力提升。
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的何圣东教授则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义乌经历了“兴商建县”、 “兴商建市”,“引商转工、工贸联动”、“国际商贸”的时代性转化,经历了“农民到生意人”、“商人到老板”、“老板到企业家”的脱胎式转化;在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联动的大舞台上,义乌人凭借改革创新时代的精神,勇立潮头创大业,八届政府则咬住青山不放松,坚持引导与促动原则,营造最优经商环境,取得了让世人惊羡的骄人业绩。他表示,新时代要求义乌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化危为机,再创“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与促动”新优势,在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市场主体素质大跃升的同时,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为核心,全面优化义乌经商环境,为义乌经济转型升级再创辉煌。 (方清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