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商场如战场,屡战屡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再战的机会。
从15岁外出闯天下到49岁为朋友打工,义乌市城西街道五星塘村的何希民走过了一条异常坎坷的创业之路。如今,年近半百的他身上还背负着70余万元的债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再创业的机会,但49岁的他还能东山再起吗?
15岁外出打工
何希民的老家五星塘村,位于义乌火车货运站附近,在还没修建站前大道以前,这里可以说是义乌的蛮荒之地。1975年,由于家穷读不起书,初中毕业后,年仅15岁的何希民就跟着亲戚去江西婺源打工。
“当时我们主要是做公路,刚去的时候,我给别人打工,打石头、扛砖块等重活累活都干过。”何希民说,“不过,到了第二年,我就自己承包了一段公路,当起了小包工头。”上世纪80年代初,因农村需要农技方面的人才,村里就邀请何希民回村发展。年少的何希民由于在外赚了钱,也想回来风光一下,于是就回到村里,主要进行水稻、玉米等种植实验,目
的是培育优良种子。何希民当时的身份、工作,有点像现在乡镇里的农技员,主要是为种植服务,不过那时候是以村为单位,每个村里都有几个这样的人。
回到村里的何希民仍是个比较会折腾的人。在村里,他在种植试验之余,又当起了养殖专业户,种过甘蔗,养过水鸭。何希民的鸭子养得好,成活率也比较高,但是他的运气不佳,产蛋旺季碰上了鸭蛋价格暴跌。“以前,鸭蛋的价格都是比猪肉贵,就从那年起,鸭蛋价格跌得比猪肉低多了,而且从此再没有比猪肉价格高过。”
搞养殖赚不到钱,何希民又转向了做服装加工。“我们刚做服装加工的时候,因为没有场地,衣料就直接放在地上裁剪,设备非常简陋。”不过,那时候做生意只要勤劳肯吃苦就有钱赚。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何希民的服装加工作坊也发展成为义乌市仙发制衣有限公司。
创业路上连遭劫难
何希民的服装生意越做越好,生产的衣服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但是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我是一直诚信做生意的,总觉得别人也和自己一样。”1993年,何希民去绍兴柯桥进布料,结果因轻信别人而掉进了陷阱。选好布料后,何希民按照双方的合同约定,支付了50%的布料定金47万元。一个多月后,何希民还没收到对方的布料。等得着急了,何希民就再次跑到柯桥,却发现那店面已经搬走了,问隔壁的人也不知去向。“当时,我是贪图便宜,没有在市场里面进货,没想到会遇上骗子。”这次受骗,使何希民的资金周转陷入了困境,不久义乌市仙发制衣有限公司因无布料被迫停业。服装公司的意外破产,让何希民欠下了20余万元债务。
五星塘村所在的东河工作片有很多人在各地开办托运部,出了很多大老板,为了能早日归还这20余万元的债务,何希民决定远走他乡,也去开办一个托运部。他来到广州,从老乡手里花17万元转包了一个托运部,主要经营广州至重庆、广州至成都的线路。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何希民接手托运部后的第一趟出车就遇到了割包贼,货车在路上被人割了包,损失了好几包货物。虽然被偷的都是一些并不值钱的五金产品,但是由于客户事先买了高额保险,何希民最后只好按保险额赔了客户3.5万元。何希民办托运部的资金原本都是东凑西借来的,这一来更是捉襟见肘。1998年,由于资金困难,无法经营下去,何希民将托运部转给了本村村民,自己跑到湖南常德,租了一个店面干起了老本行服装生意,但是让何希民想不到的是,在常德起早摸黑干了多年,结果2004年12月21日早上,一场大火把他的店面烧个精光,直接损失8万多元。没有本钱的何希民只好回到义乌,在朋友的一个饰品厂打工。
打工以后想再办饰品厂
在饰品厂打工的几年里,何希民做过技术设计、质量监督,现在是饰品厂厂长,但是仅靠打工的工资显然是无法还清债务的。据何希民统计,本金加上利息,现在他共欠了70多万元。就在4月7日,上溪法庭开庭审理了他的一起借贷官司。
“当时,我向对方借了5万元,现在连本带利有6万多元了,对此我都是承认的,但是对方律师让我说一个还款的准确时间,我真的说不出来。”何希民说,他觉得最对不住的人就是年迈的母亲,因为这十几年来母亲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家里常有人来上门要债。如果要还清债务,就必须自己再创业。
何希民认为,他东山再起的机会就是自己办一个饰品厂。这几年在饰品厂的打工经历,让何希民掌握了办饰品厂所需的技术,也有了办饰品厂需要的管理能力、货源和客户群。更重要的是,作为20多年的老朋友,曾经在他无处可去的时候伸出援手的饰品厂业主也很支持他,希望他能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办好企业,让家里的老母亲也能过上几年安稳生活。
“办饰品厂投资少回报快,属于技术类企业,现在我办厂所需的条件大都已经具备,就是缺少场地。”何希民发现,五星塘村附近的村子都进行了旧村改造,可以用作厂房的出租房很多,但是租金也很高,而且都要求一次性付清;再加上现在政府严厉禁止办“三合一”企业(厂房、仓库、宿舍在同一幢楼),要租就得租两幢房子,一幢做厂房,一幢做员工生活宿舍。可是以何希民现在的情况,就连租金都难以筹措到,更不用说办厂了。很明显,这条路行不通。
经过多方寻找,何希民发现,村里的生产队仓库面积有800多平方米,已经空置了20多年,经过修缮可以当厂房和宿舍。为此,何希民想向村里申请当做办厂的场地。
记者看到,五星塘村的生产队仓库原来有3大间,都是泥墙木结构的老房子,中间的一间已经夷为平地,杂草遍地。不过,仓库前面是一个水泥篮球场,两边都有水泥路通进来,确实是一个办厂的好场所。据村干部说,要用这个仓库的话,年租金起码要3万元,这是村里以前定下来的价格。对何希明来说,这也是难以承受的。
最后,何希民的诚意打动了村干部,针对何希民的要求和村里的实际情况,村干部让何希民看看能否把村里空置的校舍利用起来办厂。原来,这几年来校舍空在那里,一些租住在村民家里的收废品的人就把教室当成了堆废品的场地,何希民可以把它清理出来,条件比生产队仓库还要好。
日前,何希民告诉记者,他已经清理出了4间教室和多间宿舍,现正在积极筹备办厂所需的设备和资金。“我办厂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困境,偿还他人债务,同时也可以安排一部分人就业,可以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来料加工。”何希民说,如今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许多曾经成功的商人、企业家像他一样陷入了困境,需要大家拉一把、扶一把。他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一定能东山再起,希望村民们能够相信他,给他一次机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