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为了掌握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乌苏实际情况,对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发展现状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距乌鲁木齐市260公里,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15万人,有可耕地面积150余万亩,已耕地95万亩。境内交通发达,312国道与北疆铁路横穿而过,是北疆地区的交通要道,与石化城独山子,商贸城奎屯市三地直线相距互为10公里,素有“新疆金三角”之美誉。克拉玛依市、奎屯市、独山子等工商贸易区,消费市场人口50万人以上,主要农副产品消费产地来自乌苏,是乌苏农副产品供应的传统市场。
“十五”期间,乌苏市加大扶持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业主开发、工商监管”的原则,商品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生活消费市场为主,以专业市场、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3个,市场建设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市场总经营面积约11.9万平方米,市场年成交额达2.5亿元。2006年乌苏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93万元。已建成的主要农产品市场有:乌苏市北京路农贸市场、乌苏市友好路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乌苏市畜禽屠宰交易市场、乌苏市560路粮油批发市场。其中:乌苏市友好路市场2002年5月建成,建筑面积19988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门面房300间,摊位200余个,可供千人经商,市场入驻率85%。乌苏市畜禽屠宰交易市场,生猪定点屠宰场1983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总投资303万元,年均利润18万元;牛羊定点屠宰场2004年建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面积935平立米,总投资120万元,年均利润5万元;家禽定点屠宰场1999年建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年均利润5万元。
随着农业的持续发展,我市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各乡(场镇)为补充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壮大,市场建设主体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企业和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初步成长。农副产品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形成,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二、市场建设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以下措施的开展取得了很好成效:一是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市场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二是重视规划,确保市场建设管理有序、规范开展。三是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市场。四是大力发展流通业,加强市场网络建设。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和产品,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兴建各类农产品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注重市场延伸扩展,带动乡(场镇)农贸市场发展。五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通过农村城镇化,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带来了交通和市场的繁荣,使其为开拓广大的农村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三、市场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乌苏市市场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不大,层次还不高。我市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其规模还不够大,影响力还比较小,市场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发展还处于初中级阶段,市场信息体系、网络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仍然滞后,制约了市场向更大、更强、更高层次发展。
(二)规划明显滞后,布局不尽合理。规划建立的步伐还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缺少完善具体的市场规划,造成了市场布局的不合理。
(三)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流通渠道不畅。从硬件上看,大部分乡(场、镇)市场存在着规模偏小、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从主体上看,供销、物资、商业等国有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明显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相当多的农民只好“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
四、今后市场建设的措施及思路
在山东潍坊学习考察期间通过调查了解,当地注重围绕生产,建市场,抓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自1983年建设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以来,先后投资3亿元对市场进行扩(改)建,市场面积扩大到680亩,年交易额28亿元,销售范围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和近10个国家。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与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新建了农产品电子拍卖大厅、物流配送中心,在国内率先实行了无公害蔬菜电子拍卖交易,日拍卖蔬菜300多吨。目前,该市已形成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农资市场、种子市场和乡镇“十大菜果”专业市场为支撑,各类购销公司、经纪公司、运销专业户等1.7万个中介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流通大军发展到近10万人,搞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而昌乐县尧沟镇十分注重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各类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先后培育发展了瓜菜、农资、劳务、土肥等专业批发市场。其中瓜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13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江北第一瓜市”,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占地200亩,年交易额2亿元。
很多实际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结合乌苏现有基础和发展实际在具体措施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市场建设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市场建设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
(二)合理规划,优化布局。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乌苏实际制定市场发展规划。在乌苏市“十一五”商品流通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原则是:总体协调、结构合理、以人为本、引导投资、适度超前。加强市场规划和布局调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组成多层面服务体系和结构布局。在现有各类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形成有产业支撑和带动力的辐射周边地区的专、精、特专业市场,建立满足广大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专业市场。
(三)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市场建设。依托小城镇和乡镇的建设,加大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商品经营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发挥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选择、有重点地兴建一些服务于当地农民产品交易与集散需要的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形成当地农产品的汇集中心,促进本地农产品更快、更好的占领周边市场,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四)优化经营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公开办事制度,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努力创造宽松、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在软件上,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先进的交易方式,规范的交易行为,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提供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衡运行的重要手段。
(五)注重市场化运作,逐步培育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蔬菜、粮油、畜产品、农资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挥好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产品集散地。
(六)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市财政经费比较紧张,无能力为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此同时,重视带动、吸引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参与到农产品市场建设中来,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
(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强化其牵动作用,进一步壮大产业基地,提高规模生产能力,按照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区域特色,构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合理利益关系,与农民建立较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
(八)加快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对品牌的培植。
作者简介:朱亮,男,汉族,28岁,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推广专业专科毕业,乌苏市农业局副局长,分管农业局种子基地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二00七年八月六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