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来自安徽的蔺小姐在义乌这座雄伟的国际商贸城里卖皮带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年商贸城三期开张的时候,她又租了一个店铺打算拓展点业务卖塑料制品。不过从商贸城三期10月下旬开业到现在只不过十多天,蔺小姐已经在她的店铺门口打出了“转租”的招牌。她坦承“现在做塑料制品肯定时机不对了”。
与蔺小姐的境遇一样,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里发愁的不仅是卖玩具和圣诞商品的老板,还有与他们相邻的塑料制品、饰品和化妆品店铺,“库存”的招牌在这里也时常出现。根据义乌市外经贸局提供的数字显示,饰品和化妆品这两项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的义乌“特产”,今年前九个月的出口分别同比下降了11.05%和10.63%,而在以往它们的出口都是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金融危机肯定影响不小!”义乌市外经贸局信息调研科科长楼显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也是如此。他拿着一份《1至9月外经贸运行情况分析》给记者看:今年前九个月义乌自营出口14.1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了14.02%,但这个幅度比其所属的金华市和整个浙江省的增幅都低了不少,增势趋缓。而在出口前十名的产品中,塑料制品、饰品和化妆品都有10%以上的跌幅。
■产品升级 出口金额下降利润上涨
“但也不应全都归咎于经济危机,因为义乌小商品今年的出口也并非一团糟。”不过楼显有话锋一转,在他们统计的前十位出口产品中,除了塑料制品和饰品、化妆品同比下降外,其余的服装及配件、袜子、拉链及配件、工艺品、毛毯、机电和音像设备、伞的出口同比仍有不同幅度上升,其中机电和音像设备增幅达到78%,服装和拉链增幅也都在20%以上。据了解,除了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的玩具,以小商品闻名于世的义乌在饰品、无缝内衣、袜子、拉链、化妆品、工艺品、画框等八九个领域都是全国老大。“义乌的产业太多太杂,不都在一个篮子里,使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反而强了一些,有涨有跌!”楼显有同时告诉记者,义乌的企业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冬应该比其他地方要早,因为义乌占据了制造和流通两个环节,所以对市场变化更敏感一些,因此义乌企业对此的防范也相对比较早,很多企业从去年底就开始实施了产业升级,而这些产业升级的企业日子明显好过许多。
以服装产业为例,前九个月全国出口是负增长,但义乌还有20%以上的提升,达到了近4亿美元。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义乌的服装企业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转型只做高端服饰,不再追求出口总量而只追求利润。当地生产服饰的贝克曼集团就是这样,他们从今年起只生产高档服饰,虽然前九个月的出口额下降了2.68%,但利润反而上涨了5.6%。还有当地一家以前主要只生产四环素、环丙沙星等低端药品的浙江华义医药公司,今年他们把因原材料涨价而不赚钱的产品全部砍掉,全力转向生产新开发药品,结果前九个月的出口增长了74%。
此外,让义乌外贸局官员骄傲的还有他们的袜子产业,“我们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而且全国出口价格最高的袜子也是义乌制造。”
■技术提升,成本下降10%
“困难其实对全行业都是同等的,你想渡过难关就必须有自己的独家本事!”对于产业升级的问题,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但这应该是一个未雨绸缪的问题,而不是危机到了我们头上再来应对,真到这个时候我们实际已经没有招架之力了!义乌市政府一位人士这样告诉记者,而这一点从这次金融危机中义乌不同企业的不同状况就可以看出。事实上,说到产业升级,并不是要让所有“中国制造”都改做高档产品,这是不现实的。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很重要一点就是产品制造过程本身的升级,比如换一种先进的设备就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或是原材料使用率。“从内部管理、成本控制入手过冬,也是一种自救的方法!”这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他们很高兴地看到许多义乌老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些企业通过改进技术能使生产成本降低10%左右,这个数字已经大大高过了许多行业本身的利润率!在义乌有一家占据全国50%以上易拉罐市场的“易开盖实业公司”,他们的产品原材料主要是金属,这是近年来涨价幅度最大的一类产品,但这家工厂采用了高科技加工设备生产后,今年的业绩竟然提升了72%!
■产业升级需要政府引导
“当然,产业升级需要成本也有风险,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政府只能是引导,而不能强求。”记者了解到,在经济严冬的形势下,义乌市政府对企业的创新升级推出了大力度的扶持政策,企业创新有奖、创品牌有奖。这种鼓励就使得许多企业在面对创新升级犹豫不决的时候更容易下决心。“其实这些老板们都是行业专家,比政府官员更专业,企业该怎样发展他们最清楚,政府下死命令往往还会办坏事,但政府能做的就是为企业壮胆子、推一把!”在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义乌市政府显然很清楚自己的角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