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节以来,大大小小的考察团我们接待了四五十批,但是如果商城集团的工作人员不说那些产品是原装进口的正品,他们大多数都不敢相信义乌市场有高端进口商品。”近日,国际商贸城进口商品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进口商品尤其是国际一线名品正面临消费者对他们的“出身”拷问。
“义乌市场也有这些牌子?”
仿名牌,大家都见怪不怪,正是这些屡禁不止的仿牌产品,让真正的品牌有理说不清。
进口商品馆欧盟馆一经销商说,他们曾遇到一位女性消费者,她经过他们馆场门口时惊讶地说了句:“义乌居然有D&G,假的吧?”经销商解释是正品,她就说“那就是国产货喽?”经销商强调是原装进口的折扣商品,她则坚持是出口转内销的货品。经销商无奈,只好出示报关单和厂家订货单。
记者了解到,面对进口商品馆的商品尤其是高端名品,20个顾客中有1人进来就识货已经算不错了,店主和营业员需频繁解释货品的“出身”问题。
除了仿牌的冲击,消费者平时到品牌专柜挑选服饰时,会听到亚版、欧版的说法。这通常指的是服饰版型,但在业内人士眼里,有时这还表示产品的“出生地”。众所周知,原装进口需要交高额进口关税,为节约成本,不少品牌在中国设有加工基地,采用相同原料、设备、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专柜正品,但并非原汁原味的国外名品。这类专柜正品的定价往往低于原装进口商品,普通消费者一般也习惯购买此类名牌。
“进来就识货的以温州人居多,他们常跑欧洲,一看就知道,但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为了培养消费者消费原汁原味国际品牌的习惯,某意大利服饰名品代理商孙女士将价格压到了最低。本来算上进口关税,标价应该比落地国内生产的高出一大截,但她这里的标价并未见得如此,她说现在基本以成本价出售。
如何鉴别进口商品
“如果把我们的东西放到杭州大厦等高档商场的专柜,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质疑品牌的真实性,但是义乌市场以经营中低档小商品为主,消费者在这里看到国际名品会表示怀疑也可以理解。”孙女士说,但是不是原装进口商品,消费者只要看商家能否提供海关报关单、经销商代理该产品的证明以及原产地证明等资料即可。
进口商品馆经营模式要不要变
除了进口商品遭遇“出身”拷问,记者还发现,不少场馆的产品外观设计精美,但包装上全是外文,没有任何中文说明,消费者在选购时只能通过包装上的图案大致猜测是什么东西,而对于商品的口味和特点,只能听销售人员的介绍,还有不少商品没有标明价格。
“明明家家都拿得出海关报关单和进口产品完税证明,却没有几家把这些东西亮出来,消费者凭什么相信是正宗的进口商品?假如我确定不了你是不是真的正宗,当然不愿意掏这么多钱买,还不如花百来块买个仿的。”进口商品馆有关负责人也提到经销商在经营细节上的问题。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记者在走访中,听到部分经销商对进口商品馆的整体经营模式提出质疑。
一经销商表示:“纯进口商品的经销模式能否复制小商品市场以往一贯的做法?将品牌引进后完全放开由经营户自己发展,盈亏自负,还是借鉴高端百货商场联营扣点的方式,由商城集团统一管理、培训、宣传,稳定经营户,共同培育市场?我觉得值得探讨。”
“现在进口商品馆人气不算旺,有些经销商在全国各地找其他的经销点或者代销点,难保有一天他找到合适的就走了,这对进口商品馆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所以建议该馆改变经营模式,不是把场馆租出去(尽管部分场馆给予免租金支持)就行了。”一业内人士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