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正是学习的好时期。可是对于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许多人来说,十八九岁,就挑起了一副鸡毛换糖重担,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寻找生计。这一群背井离乡的小货郎,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如今大多成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中坚。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三位,他们的经历凝聚着千千万万义乌商人的艰辛创业史,他们经商办厂的故事浓缩了义乌人的创业精神。
吴承先:富民政策滋育了我
人物名片
姓名:吴承先
年龄:56岁
职业:经营服装
职务:中国小商品城个协分会副会长、中国小商品城宾王市场党支部书记
吴承先1952年出生于江东街道(时为平畴公社)平畴村。1969年,邻村后山村同学吴厚贵的父亲吴广洪,在浦江县一个叫做“杨田洲”的山村从事鸡毛换糖。由于地多田少,家里生活困难,那一年,18虚岁的吴承先便在这位同学的介绍下,去找他的父亲,学习鸡毛换糖。而当吴承先几经辗转,抵达这个村时,吴广洪已经外出鸡毛换糖了。
举目无亲,吴承先挑起货郎担,就上路开始了鸡毛换糖。他摇起了不太熟练的拨浪鼓,引来了一位老太太。她用一只鸡毛、鸭毛,换去了一只发髻。吴承先粗算了一下,这一个发髻竟然有8分钱的赚头,高兴得不得了。
当时,一年之中,农民们抓住三个时节外出鸡毛换糖,一是农历五月梅雨时节,早稻插秧后;二是农历八月,夏收夏种结束后;三是冬季农闲时节。这三个时段农活比较清闲。农民外出从事“副业”,要与村大队订“合同”,出去一天,要上交大队两斤半鸡毛,这样大队可以记工10分。晚上借宿农户家,要交给农户3角,作为住宿费用,农户包晚餐、早餐,还提供煎糖的锅灶、柴草。吴承先**天鸡毛换糖,换来三只鸡毛,还有半斤可以节余下来,一天下来,竟然有5角钱的赚头,对鸡毛换糖的信心油然而生。
鸡毛换糖之路充满荆棘。1972年寒冬腊月,风云突变,“杨田洲”大队来了许多人,突然把他们16个人(大都是来自义乌义东北地区,也有少数是东阳人)集中到一间房子里,办学习班,训话批斗了好一阵子后,又让他们又冷又饥站了一个通宵。好在第二天打开房门,放了他们,而且也没有没收他们的货担,
吴承先鸡毛换糖一直做了12年,足迹遍及浦江、桐庐、建德等及江西、福建等地。期间只有1975年那年在家里过春节,那一年他结婚,妻子就是在“杨田洲”一起鸡毛换糖的王裁缝的女儿。但也只停留了三天时间。年初三即挑着一副货郎担,出门鸡毛换糖了。
真正让吴承先获得快速成长的是1978年。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工商局开始为外出鸡毛换糖的农民核发临时许可证。工商局核发的最后一张鸡毛换糖临时许可证,就是吴承先的。目前保存在工商局。
1980年,“小商品集市”逐渐兴起。这一年,吴承先结束鸡毛换糖,开始在稠城与廿三里之间来回摆赶集地摊,用米筛子、谷团等摆在地上,作为小商品的展示台,供应给一些还在鸡毛换糖的人和一些开始走南闯北的人。
1981年,吴承先约了四个同伴,搭火车到广州去。他们剪开编织袋,铺在别人硬座座位底下,四个人轮流睡觉一两个小时,到广州的马路市场采购头扣、头珠等小商品。**趟生意,一天即卖完,吴承先竟然赚到了六七十元钱。自此,吴承先每周一趟,往返于义乌与广州之间。
这一年,用积累起来的资金,造了四间房子。由于妻子的父亲是裁缝师傅,于是在1982年,吴承先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服装厂,请本村及邻村的一些妇女来当车工,生产内衣。致富路越走越广阔。
1984年,县里通知他去开会。但是吴承先不知道开什么会,不知道是否会被抓起来“批斗”,便没有参加。第二天,乡镇政府派人送来了奖状,才知道县里召开的是鼓励劳动致富的万元户表彰大会,才知道自己被授予了“发展家庭工业有功、带头勤劳致富光荣”称号,才知道不会被批斗了。多年来一直不安的心真正稳定了下来。
1985年,义乌县组织成立了义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吴承先成了会员。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经商感言:劳动致富需要好的政策,经商办厂需要好的环境,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一样。
吴祖荣:见证一批行业发展壮大
人物名片
姓名:吴祖荣
年龄:50岁
职业:经营日用品
职务: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理事、义乌市日用百货行业协会会长、义乌小商品日用百货同业公会会长、义乌市奥兰日用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8年出生的吴祖荣是青口村人,18岁开始鸡毛换糖。1978年,义乌县城湖清门开始有人集聚经销小商品的时候,他放下了货郎担,加入到了小商品贩运销售的行列之中。
当时,所谓的小商品市场,其实只是叠些砖块,上面搁上一只米筛子、木板等。开始时他在这些地方拎着竹篮子叫卖经销纽扣、玩具等小商品。商品一部分来自于广东的生产厂家,有时候也向江苏等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讨一点”。当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是不会把一等品给个体户的,吴祖荣只能拿到一些处理品、等外品。
1984年,**代市场新马路棚架市场正式形成;1986年在篁园市场一期开业;1991年,篁园市场二期市场开业,吴祖荣先后在这些市场从事服装、纽扣等生意。
像义乌其他经营者一样,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多年,大多数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从事的行业比较复杂,什么产品能够赚钱、就经营销售什么产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批经营户开始选择主攻方向。
日用品行业就是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吴祖荣把自己的经营目标锁定在日用品。1994年,吴祖荣成为一位在厦门办厂的台湾商人生产工艺类竹木制品的总经销。1996年,台商与吴祖荣合作,扩大生产规模,由吴祖荣负责境内市场销售、台商负责境外市场销售。之后创办了奥兰日用百货有限公司,独立生产经营中**工艺类竹木制品。目前公司的产品外销比例占到了70%以上,主要销售到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与地区。
日用品行业的发展壮大,逐渐分化出许多新兴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日用品行业是义乌许多优势行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多年来,文化用品、酒店用品、鞋帽、手套、针棉等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壮大,都有日用品百货的影子。
为了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吴祖荣与其他同行一起,发起组建了义乌市日用百货行业协会,并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中国日用百货交易会,在业界享有“中国百货**展”美誉,在吴祖荣等人的努力下,第95届交易会来到了义乌举办。这个由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品牌展会,吸引了许多品牌的日用品企业和境内外采购商来到义乌,有力地助推了义乌市场品牌形象的提升、促进了义乌日用百货商品走向世界市场。
今年,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开业时,除了派生分化出去的一些行业之外,日用品行业的经营户有2800多户;而协会组建之时该日用品行业的经营户只有700来家。看着义乌日用品行业快速发展,吴祖荣由衷感到高兴。
经商感言:在小商品的海洋中,自己只不过是一滴水珠。只有更多的日用品来汇聚加盟,小商品的海洋才能更加广阔。
骆宝宝:两个基点支撑他发展
人物名片
姓名:骆宝宝
年龄:52岁
职业:经营内衣、袜子
职务:义乌市政协委员、义乌市针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浦江县政协委员、浦度经济开发区商会副会长;意大利博狼茜(国际)服饰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宝海针织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6年出生,18岁开始鸡毛换糖,五年时间,骆宝宝的足迹遍布浙江的诸暨、浦江、建德等地,以及江西、湖南、湖北等全国十多个省。1979年,放下鸡毛换糖的货郎担,骆宝宝走南闯北,哪里有需求,就往那里钻。
1987回到义乌,在篁园市场袜子经营区摆摊,从此有了固定的“舞台”。此后,骆宝宝到绍兴、到上海、到江苏省、到广东省等地进货,专门销售袜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义乌袜子行业风生云起——市场开始流行“对对袜”、“连裤袜”、“中统袜”、“长统袜”等新产品。骆宝宝即在上海采购这种产品,加入到最早经销这些新产品的行列中。
1998年,完成了原始积累的骆宝宝在下骆宅受让7亩土地,创办了袜子工厂,实现了从销售商到生产商的转变。由于生意红火,原来的工厂不能满足生产需要,2003年,骆宝宝到浦江县受让了100多亩土地,创办了浙江宝海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公司引进200多台配套世界上最先进机器的袜子生产设备与无缝服装生产设备。
在骆宝宝的经商办厂生涯中,有两个“词汇”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一是诚信,二是创新。多年的经商经历让他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诚信**。一次,一位法国的验货员在抽检验收一批出口到法国的无缝内衣时,在一箱货物中发现少数商标标牌贴得不够正。验货员并未提出重新粘贴。但是,骆宝宝认为,既然存在瑕疵,就必须消除。于是,他组织全体职工,连夜全部拆开检查,发现不正的,一律翻工重新粘贴。这让法国派来的验货员大为感动。从此,这位客商成了他最稳固的客户。现在,骆宝宝在欧美、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地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
今年,国际金融危机激荡,外贸出口风云变幻。一直主张以创新赢得市场的骆宝宝积极组织员工开拓新产品,在借鉴其他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保暖厚袜,受到了市场欢迎,在今年市场扑朔迷离的形势下,获得了外贸出口与国内销售同步扩大的成效。
经商感言:诚信是企业的基础,创新是企业的法宝。全球市场何其大,只要诚信、创新,就能够在这个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 方星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