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个是市场新秀,一个是百年老街;一个号称“汉版义乌”,一个号称“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谁——汉口北是汉正街的克星吗?
在体育界,同城两支队伍之间的比赛被称作“德比”。而在武汉商界,一场两个市场之间的“德比大战”正悄然上演。
继去年10月28日鞋业、皮具、小商品三大市场开盘后,2009年第一天,作为汉口北市场群首发项目的汉口北批发第一城,再度端出五金机电和酒店用品市场,当天售出铺面312套,销售额近1.1亿元。记者注意到,目前聚集于汉正街沿江沿河一带的酒店用品商户中,有很多选择了在汉口北重新扎堆。
声称要打造武汉“义乌市场”的汉口北市场群来势汹汹,昔日号称“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面临严峻挑战,双方明争暗斗不断。
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揭秘两大市场纷争的江湖演义。
》》》亮相
汉版“义乌市场”横空出世
2008年10月28日,汉口北批发第一城开盘发售。当天,前去考察和签约的客商多达数百人,除了湖北本地之外,还有不少人来自浙江、河南、广西等地。“武汉的‘义乌市场’即将横空出世,”作为投资开发商的汉口北集团董事长阎志自信满满,“它的出现将可能取代日渐衰退的汉正街。”
两个月时间内,批发第一城卖出千余商铺,在遭遇寒冬的楼市里令人称羡。
“汉口北”,指黄陂南部一带、竹叶山后湖片区紧邻府河对面,沿楚天大道和巨龙大道沿线约10平方公里区域,涵盖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滠口、武湖等区域。“这里,将崛起中部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据黄陂区区长徐进介绍,汉口北正在打造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盘龙国际轻纺城、信和国际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聚龙华中国际建筑材料设备产业基地、中国家具CBD等十个国家一级专业批发市场。其首发项目汉口北批发第一城的经营范围涵盖小商品、鞋业、服装、家纺、酒店用品等,规划、设计及经营理念都借鉴了国内批发市场老大——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验。
据了解,汉口北市场集群总投资180亿元,将用5~8年时间建成。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值达500亿元的新兴市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其经营面积,相当于2个汉正街。
》》》传言
汉正街数百商户“叛逃”?
来自浙江的何出正在汉正街银河鞋业市场经营多年,现为邦赛皮鞋湖北总代理。汉口北批发第一城刚开盘,何出正就一口气订了6个商铺。与此同时,他还在盘龙城第一企业社区购买了2500平方米的写字楼。
何出正对未来充满憧憬:从1平方米的狭小地摊,到寄居小门面,如今即将搬入写字楼,伴着生意的进展,他的人生也即将实现三级跳。
为何要从中心城区迁到地处远城区的黄陂新市场?对此,何出正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小水蛇长成蟒蛇,洞也自然要大!他颇有感触地说,黄陂之谋,应该算是生意“上个台阶”。
何出正说,现在的商铺是租赁的,一年租金高达十几万,而在汉口北买下商铺后,不用付租金,成本低了,价格可卖得更低,让客户销售更顺畅。新市场开业后,他打算将自己在汉正街的商铺搬到汉口北经营。他计划在写字间里,布局一个上千平方米的豪华样品展示间,可陈设三五千个样品。而现在汉正街老市场90多平方米的铺面,只够摆放几百种货样。
汉口北集团方面称,到目前为止,与何出正一样在汉口北购买商铺的汉正街老板,已有数百个。
对于数百商户“叛逃”的说法,汉正街市场管委会方面予以否认。管委会副主任邹慧来称,挣了钱的汉正街老板在外购买商铺并不奇怪,这是他们的一种投资手段。但购买了新商铺并不意味着自己要放弃汉正街现有老商铺的经营。“我充分相信,在一个新市场还没有火起来前,精明的汉正街老板是不会轻易丢掉汉正街这个根据地的。”他说,“而且,就好比当初的汉正街第一大道,购买了商铺的老板并非一定自己去经营。”
》》》纷争
两大市场明争暗斗
去年11月底的一天,记者在汉正街多福商城门前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相关人员正在撕扯一块刚挂出不久的巨幅广告。而广告内容正是宣传汉口北批发第一城的,刚挂出来不到3分钟。
据一位知情人士称,对于汉口北把广告做到汉正街的行为,不少汉正街的管理者和商户认为是一种挑衅行为。
“自汉口北开建以来,就不断有人到汉正街一些专业市场,用低租金、减免税费等多种诱人的条件邀请汉正街商户去实地考察。两大市场的关系由此也变得十分微妙。”多福商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透露。
坊间有传言说,两个市场的纷争已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汉口北想到硚口区做户外广告,难度很大。”
记者在汉正街采访过程中,有不少商户向记者打听“汉正街是否要整体搬迁”。上述知情人士也透露,前不久,远在浙江的义乌市场竟有人打电话到汉正街管委会,询问“汉正街是不是真的要搬迁”。流言蜚语令汉正街管委会和一些市场物业大感意外。对此,汉正街管理方曾多次辟谣。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汉正街,怎么会轻易搬迁呢?”汉正街市场研究会的边小姐坚定地说,“开发商已砸下去的近百亿投资怎么办?2.7万商户怎么办?如此旺盛的人气和商气,如此响亮的‘天下第一街’品牌,丢掉了不觉得可惜吗?现在的汉正街并没有没落到那种难以生存的地步。”
汉口北市场方面则表示,汉正街对汉口北工作人员和老板们的“正常交往”,被视作挖墙脚行为,一律严加打击。
》》》争议
汉口北是汉正街的克星吗
“外地市场的威胁还没来得及解除,本地却突然又冒出了个‘汉口北’,眼下的汉正街正遭遇内忧外患。”汉正街全新服装商会会长郑斌感叹。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销售量和交易额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但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下滑,汉正街市场在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排名从“老大”退至“老八”。随着义乌、北京、重庆、江苏等地的批发市场相继登场,汉正街市场的辐射范围日渐萎缩,由一个全国性的批发市场蜕变成一个区域性市场,覆盖范围仅限于华中地区。
在汉口北的“总导演”、总策划阎志的眼里,交通便利和成本低廉这两大优势是汉正街没有的,而这两点正是制约汉正街发展的瓶颈。
阎志分析说,“汉口北”拥有国内六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天河机场、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横店编组站和将建的90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交通优势全国少有。而且这里还通过机场及岱黄高速与京珠、沪蓉高速相连,生意直通全国各地,畅达中部各省。此外,其商铺价格处于全市价格洼地,无论买铺成本或者租铺租金,都只相当于市中心的1/3,商户成本可大大摊薄,经营风险从而大大减低。
“低成本的铺租,将直接打造低成本的产品,这使汉口北市场这个平台销售的商品更具竞争力。”阎志说。
据悉,为了吸引商户入驻,黄陂区政府将针对汉口北出台十大优惠政策,囊括税务、工商、购房、户口、教育、融资、信用、物流等各个方面,解决入驻商户经营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让经营户安心做生意。
“其实,两大市场各有利弊。” 汉正街全新服装商会会长郑斌认为,与传统的汉正街市场比,汉口北的统一包装、管理,畅通的交通和物流、合理的布局等优势都是目前的汉正街无法比拟的。不过,成熟的汉正街市场有着上百年的文化、商业沉淀是新建的汉口北无法拥有的。
新市场的诞生,对汉正街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传统的汉正街最终会被取代吗?对此,汉正街管委会副主任邹慧来斩钉截铁地说,“汉口北的诞生对汉正街影响不大,更谈不上要取代。”他称,一个新市场需要长期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七八年内,汉口北想赶超汉正街是“基本没戏”。
汉正街市场研究会的边小姐也认为,汉口北并不会对汉正街构成威胁。她表示,汉正街有两张底牌:品牌和人气。汉正街这个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品牌的形成和旺盛人气的聚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曾经红极一时的新华路全国服装交易中心、舵落口大市场、龙王庙商贸广场等一些欲从汉正街挖墙脚的后起市场,就是因为缺乏这两张底牌,最终都昙花一现,那些从汉正街出走的商户最后也纷纷回到了汉正街。
》》》思考
同质市场如何规范
“两个同质竞争的市场互挖墙脚,很容易造成‘起来一个新市场,就死掉一个老市场’的尴尬局面。”汉正街全新服装商会会长郑斌称,“在汉正街市场内,就有着太多这样的例子。”
“汉口北的经营范围与汉正街基本类似,挖墙脚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旦出现恶性竞争,并不利于两个市场的发展。”郑斌提出几个疑问:武汉城市圈正在推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改革,两大同类型市场PK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面对两大同类型市场的竞争,管理部门是否应该引起反思,必要的行政规划手段是否需要介入?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区域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吴传清教授认为,为避免同质竞争,汉口北可以走差异化路线。经营范围和模式最好与汉正街有所差异,并追求自己的特色。也可以两方联手合作,形成互补。而在全市层面,也可进行一些综合协调。
而此前还有专家曾建议,位于闹市区的汉正街不适合大进大出的物流批发,可考虑微调定位,主打中高端消费品,走精品商贸旅游的发展路径。(许小明 江身军)
2009年1月6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