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高标准确定目标和定位。
如何确定我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定位,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必须把握的。一是中央确定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目标要求。二是省、市总的目标定位。按照田承忠副省长在省政协十届二次常委会议上的通报,武汉城市圈总的目标定位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把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四个基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个中心(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按照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协十一届十次常委会议上的通报,武汉市总的目标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科学发展、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三是区情。黄陂紧邻武汉中心城区,又是“1+8”的结合部,我们有中部得天独厚的国际枢纽机场、铁路编组站和即将兴建的深水码头,这些是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我们还有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在高起点上谋划“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区“两型社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坚持集约发展、保护生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或力争到2020年,把黄陂建设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中等发达城市水平的新型城区,成为武汉城市圈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基本实现“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目标。
二、争取设立“两新”建设先行试验区,并以其为载体推进我区“两型社会”建设。
区委、区政府应尽早向省、市乃至向国家争取把黄陂南部即汉口北部列为“武汉城市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先行试验区”(简称“两新”试验区),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切入点”之一。黄陂南部地区实施“两新”试验区,一是具有先行先试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黄陂南部面积约440平方公里,紧邻汉口闹市,处在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域。区域内已形成武汉天河机场、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及汉英、汉麻、汉孝、岱黄、机场高速、天兴洲大桥延长线和南顺长江码头等“铁、水、公、空”多重叠加的交通枢纽;区域内汇集了我区几个重点街道和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汉口北专业市场群、武汉临空经济区,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二是具有先行先试的产业承载能力。黄陂南部地域广阔,各项主导产业刚刚起步,资源损耗较小,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目前正在推进的临空产业、铁路物流业、专业市场群、都市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产业与“两型”产业不谋而合。南部地区正在形成“一区”和“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武汉临空经济区;一轴即以汉口北大道(巨龙大道)——楚天大道为主轴,沿主轴两侧聚集了300多家成长型企业。三是具有先行先试的新型城市化基础。黄陂南部已列入武汉北部新城的规划范围。区域内的武汉临空经济区(航空城)和盘龙城遗址公园总规已通过专家评审,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属省级开发区。南部区域内所辖4个街道均属省、市重点镇,其中,武湖街道是全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镇。同时,南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增强我区核心竞争力。选准突破口,必须立足区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从黄陂的实际出发,可考虑在产业上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作为实践我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为我们具备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源优势,具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条件。我们要确立服务业是兴区富民重要举措的理念,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得力的措施,大力发展以机场为载体的航空物流和保税物流、以编组站为载体的铁路物流、以专业市场群为载体的商贸物流、以南顺长江码头为载体的港口物流、以公路交通为载体的公路物流等现代物流,打造强势物流产业。通过现代物流业的关联效应,吸引大量人流、资金流的集聚,带动交通、货运、仓储、宾馆餐饮、房地产、物业管理、会展、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行业的发展。同时,依托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的优势,以商招商,大力引进相关的新型工业项目和生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增强我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打造产业集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从我区目前的情况和趋势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依托天河机场打造临空产业集群;二是依托川龙大道打造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三是依托汉口北大道打造专业市场集群;四是依托武湖生态农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五是依托农业板块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种养殖产业集群;六是依托木兰生态旅游区打造旅游景区集群。根据发展趋势,还可以依托服装龙头企业、卓尔企业社区、盘龙汽车城、明珠星钟表产业基地等,做大做强,引进集聚,形成相当经济规模的产业集群。预计到2020年,临空经济区和汉口北大道经济发展带均可实现年千亿元产值。
五、以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为抓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从黄陂区情出发,坚持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四大生态经济体系,即北部以木兰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山水生态体系,南部以滨江、滨河、滨湖为特色的湿地生态体系,以前川城区和南部城镇群体为核心的城镇生态体系,以东、西部高效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农业生态体系。同时,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推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①围绕四大生态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生态建设投入机制、生态区开发项目准入机制、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置机制,以及生态资源区域补偿机制;②加大河、湖、库等水域污染的治理力度,治理或关停其周边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宾馆酒楼,在沿河沿湖沿库周边铺设污水管道;③下决心治理整顿河沙、石矿的无序开采、廉价开采和破坏性开采,取缔生态保护区域的开采;④逐步解决城镇人居环境的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⑤加快编制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⑥扶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
六、以规划为龙头,努力构建具有黄陂“两型”特色的城镇体系。
一是优先建设好“两城”,即武汉北部新城和前川城区(最终“两城”会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承接武汉中心城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武汉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和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二是依托“五轴”建设好重点城镇,即高标准建设、延伸机场高速——孝天路、盘龙——川龙大道(往祁家湾方向)、岱黄——黄土路、武夏路和老318国道,形成五个轴向的发展带,高标准规划建设与“五轴”发展带相关的若干城镇,并把“五轴”营造为绿色生态走廊;
三是在东部、西部、北部等区域各建一个或多个相当规模的中心城镇;四是规划建设好“口子镇”等各具特色的城镇;五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好中心村。按照这个思路,集中力量,分层推进。
七、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科学设置资源经营权。
加快推进国有集体林场、水库、湖泊、塘堰等经营权的改革,达到稳定所有权、明确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管理,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制定不同的开发强度、建设密度、单位投资标准等指标加以控制。同时修改完善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地价标准,通过进一步规范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切实做到集约节约用地。大力培育资源经营权市场。在全区建立集中统一的资源经营权市场,定期、及时发布资源经营权出让信息,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公开出让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市场决定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域。建立资源环境价格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资源环境价格,抑制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对保护资源环境进行了投入或付出了代价的单位和地区,从资源环境补偿专项基金中列支给予奖励;通过价格调节,鼓励单位和个人节约利用资源。建立资源环境约束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开发和过度开发。对矿产、土地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开采和使用,要严格准入门槛。对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浪费资源的行为,通过价格手段予以经济制裁;对土地闲置满1年不足2年的,征收土地闲置费;对抛荒2年以上者,由村集体收回其承包权。
八、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先导,努力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是全面系统地清理不符合“两型”发展的文件和规定,该修改完善的要修改完善,该废止的要坚决废止。
二是下放权力。区级权力该下放的一律下放,以优化区街(乡镇)两级资源配置,扩大街乡镇管理权限。
三是进一步改革区对街乡镇财政分成体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等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监督制衡机制。
四是要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土地供应调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许可等制度,探索土地开发利用节约集约的有效途径。全面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创新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多种征地补偿和安置模式试点;建立闲置土地整理机制,推进土地整理市场化。
五是推行农村宅基地和城镇房地产开发方式的改革。在农村严格实行“一户一基”制度,整合利用闲置的宅基地;推进村湾集并、迁村腾地,整合土地资源。在城镇和集镇,禁止建设单栋单院平房楼房,推行小区和连片开发。
六是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产权有偿取得、使用和转让制度,培育和规范资源产权市场,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七是加快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八是建立和完善我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大力开展“清地、清产、清税”工作,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中提高融资能力;积极发展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设立村镇银行。
九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有序地向城市、集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有生存和创业的基本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肖金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