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滠口塞,横店横,想到汉口急死人。”10年前,黄陂有这样的顺口溜。
今天,阻隔黄陂与汉口的府河上,已建起7座大桥,黄陂人到汉口如出家门。一个黄陂人创造的概念——“汉口北”,近年名声越来越响。
“汉口北”其实为包括滠口、横店、天河、武湖一带的黄陂南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盘龙城新区、临空经济区、汉口北市场群正如火如荼地建设。
黄陂区近年的新鲜事不断:《木兰之歌》走进人民大会堂,西洋菜芦笋一种数万亩,“木兰八景”、“农耕年华”等景点让武汉人趋之若鹜……
黄陂区委书记袁堃目前正在上海“挂职”取经。区长徐进在接受采访说,黄陂有11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85万,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加速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就是要瞄准大汉口、提高起点。
黄陂过去多年强调“九佬十八匠,无陂不成镇”的传统,有人曾经提出打造“武汉第四镇”。进入新世纪,黄陂人的视野豁然开朗:城市化不能只看到自己脚底下的这点地方,要把着力点放在依托大汉口上。
“汉口北”集中体现了黄陂的区位优势:华中国际空港枢纽天河机场坐落其间,阳逻深水港近在咫尺,“世界最大规模”的铁路编组站已开工建设;8条高速公路互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不久前实地考察后称:这里的立体交通密度,世界罕见!
从2005年开始,“汉口北”两大发展主线日益清晰:打造临空经济区与汉口北市场群。上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面积为94平方公里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汉口北”将成为华中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武汉航空物流和临空工业基地和位于武汉主城北部的“综合新城”。
“除了20多平方公里的机场核心区,其余70多平方公里都由黄陂区负责建设。”区临空经济办公室负责人兴奋地说。
今年4月,全国最大的全货运航空物流公司“友和道通”落户黄陂,3架波音747全货机的实力,将使武汉成为全国第3个国际全货运空港。配套的航空物流园、大通关办公楼等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和建设。
香港南益集团投资100多亿元,正在临空经济区内建现代制造业基地——佳海都市工业城,引进中小型企业近250家,开工投产企业约150余家……
在佳海集团,一份《武汉德国航空城规划》令人耳目一新:规划占地2500亩的航空城,将建一批星级酒店扎堆的“酒店超市”,30万平方米的国际会展中心和配套商业设施,可供国内外客商“下了飞机就可开展会”,或作为旅游者集散中心。
这个航空城参照了法兰克福机场临空经济区的经验,规划花了500万美元全球招标,最终由著名的德国ASP公司编制。据介绍,其蓝图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汉口北产业集群中,卓尔企业建立的“第一企业社区”,已有海尔、长虹、步步高等80多家知名企业华中总部入驻;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规划面积380万平方米,规模将超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首期20万平方米商铺短短20多天也售出大半……
沿着巨龙大道依次排开的四季美农产品交易中心、金马国际家居市场、纵横建材市场、中药城等10个国家级大型专业市场陆续开建,一个年产值逾1000亿元的物流枢纽中心雏形已现。
公益事业大手笔
谁说郊区就一定比汉口差?黄陂一位干部问。
数据显示,黄陂区10年来经济增幅达到年均21.7%,综合实力目前在全省76个县域经济体中居第三位。这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不再“小眉小眼”。
从黄陂到汉口有岱黄、汉施两条收费公路。上月,黄陂自筹4.5亿元建起免费的川龙大道直通汉口主城区。
农民安全饮水工程面大线长,其他通常是按文件取低于城市的标准。黄陂引进凯迪水务公司,让出30年自来水经营权,要求只有一个:南部10个乡镇农民全部喝上与城关居民一样的自来水。仅此一项,黄陂区要自己多掏3.8亿元。
黄陂到汉口有6条公交,全部交由市公交公司经营。地方行业因此的损失是明显的,但区政府的态度是:引进大公司的规范管理,百姓的出行会方便与快捷。
在前川城关,一个由上海开发商集百货、超市、商业街、影剧院等于一体的“销品茂”正在拔地而起,档次不亚于中心城区;正在建设的双龙潭公园由名设计师规划,规模和水平“要超过汉口中山公园”;投资2亿元、有1000张病床的新人民医院正在修建,区领导要求:不设干部病房,一间房不超过4张床,所有设施用最好的,“什么时候了,还让农民与干部看病也有差别?”
黄陂目前还实行了有差别的财政制度:北部自然条件差,并且要稳住农业基础,乡、镇的开支全部纳入预算,让干部的心思用在带农民致富上;南部经济优势明显,乡、镇、街要“背”指标和任务,“逼”着干部加快发展。
服务也是一种融入
融入大汉口是黄陂的目标,但这不仅仅意味着消除交通阻隔。
黄陂过去自称是武汉的后花园。近年,决策层有了新的发展:武汉全年北风、西北风较多,黄陂处在武汉北部,还要成为武汉的“氧吧”。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成果喜人。
黄陂中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既要保护森林资源,又要农民致富,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关键。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草原……黄陂人将国家非遗“木兰文化”与生态旅游、农耕旅游结合得近乎完美。
近年来,黄陂有计划地一年推出一个景点,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以上。
今年1-7月,全区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6.2%。在今年刚刚推出的农耕年华景区,开业半年就已吸引了30多万“城里人”来此观光。“明年我们将重点打造云雾山景区,让‘木兰八景’真正成为武汉人的休闲后花园。”区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城里人在黄陂玩得高兴,黄陂农民乐得直点钞票。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有3.6万农民改行从事旅游服务业。蔡店乡刘家山农民因为清凉寨景区,人均年收入从2004年的1200元增加到去年的5600元。而另一景区木兰天池周边的农民,光每年土地入股分红的总收入就在15万元以上。
城市化不仅是向主城区靠拢,要把主城区的人流引到黄陂来。黄陂人一语道破天机。
土地活起来 农民富起来
对于这些颇有新意的现象,区长徐进解释道:黄陂的城市化进程有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在5-10年内,让85万农业人口至少有30万左右转移出来,真正成为城市人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小打小闹不行。
建设临空经济区、汉口北大市场群,发展现代制造业、旅游农业……如今已有近10万黄陂农民离开了朝夕耕作的土地,洗脚进城。
但作为传统农业大区,第一产业仍将是黄陂未来长期的主导产业之一。
转变身份并不一定要离开土地,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打造规模农业、产业农业,同样能让农民从黄土地奔向小康。
从2004年开始,黄陂开始探索土地流转、土地集并等新的土地经营模式,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通过出租、股份合作、招标拍卖等形式,从土地集中到了大型公司、回归能人及村集体名下。
如今,全区已有16.4万亩耕地、林地和水面的经营权实现了流转,带来的是芦笋、茶叶、小龙虾等三大农业板块的迅速崛起。
在面积达240平方公里的中部地区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台湾投资者带来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产品,让黄陂农民大开眼界。
为了让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成规模、成气候,黄陂将“撒胡椒面”的投入模式,变为集中财力发展芦笋等特色农业板块。仅今年就向三大特色农业投入资金2.7亿元,黄陂芦笋基地规模已居全国首位。
转让了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并未因“失地”而失业。滠水河边的青凤村,武汉华夏药物公司在这里建起3000亩小葱基地,用黄陂小葱制成心血管药出口海外。种了20多年小葱的63岁村民杨华清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不仅能拿到出租承包田的租金,他和老伴为公司种葱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呢。
据统计,在黄陂区像杨华清这样的打工农民,正以每年万人以上的速度增加。
专家评点(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冯今松)
我的家乡黄陂近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犹如一幅展开的美丽画卷: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社会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政治稳定基础更加牢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创新开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黄陂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相信家乡人民将适应新时期、新特征的新要求,结合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新趋势,进一步把黄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美丽家园。
原文发表于2008 年11月27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