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提要]“在武汉,商业地产的投资前景不明朗,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位商业地产项目的业内人士,邹园林对武汉商业地产如此评价,众多业内人士也表示赞同,随着住宅市场走低,更多开发商和投资客将目光放在了商业地产上,今年将有大批商业地产项目上马,未来,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即将提速,那么,当下武汉商业地产的现状如何?
“在武汉,商业地产的投资前景不明朗,还处于起步阶段。”邹园林刚从深圳回来不久,作为一位商业地产项目的业内人士,他对武汉商业地产如此评价,众多业内人士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随着住宅市场走低,更多开发商和投资客将目光放在了商业地产上,今年,将有大批商业地产项目上马,未来,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即将提速,那么,当下武汉商业地产的现状如何?
“多点少圈”格局如何打破
每次陪女友逛街,刘凯都要围绕汉口转个圈,武广、SOGO逛完了,有时候还要跑到新世界时尚百货,“武汉商业点太分散,逛得很累”,刘凯发出这种感言。
武汉商业地产呈现的是多点少圈布局。在戴德粮行高级经理彭博看来,武汉目前能称上商圈的商业地产只有中山大道和武广、SOGO商圈,在其他地方,商业的分布都十分零散。
这种零散局面在武昌表现得更加明显,当下人气很旺的光谷广场、徐东销品茂、中南、群光广场等众多商业体都各自为营,吸引着各自区域的消费人群。刘凯表示,如果去这些地方逛,随便哪一家都是一样的,品牌、商品档次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邹园林表示,由于这种不够清晰的点式布局,目标消费者相互交叉,消费者消费力的释放原则也只能是选择就近,这样的布局显得很混乱,也难以吸引特色消费力。深圳女人世界成功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以目标群体为特定消费群体,针对女性,目标群体细分,以带来更大的消费力。
主题定位如何更明晰
汉阳一商业地产项目正在筹备阶段,预计今年10月开盘,但目前为止,该项目到底针对怎样的人群,却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武汉一商业地产操盘手介绍,定位不明确是很多商业地产开发商的通病。把目标消费群体扩大化,开发商想广撒网,多捞鱼,但实际上这种定位更易造成多个商业综合体的定位重叠,“1+1也只能小于2了”。
戴德粮行高级经理彭博也表示,要做商业地产,首先要想明白,这个商业项目是为谁做,给谁消费,定位清晰了,有针对性的进行布局,才能将“1+1”的效应朝纵深发散。武汉商业市场整体表现不足,其中业态较单一,细分市场不明显,有品质的商业项目在总量和有针对性的格局方面缺乏发展空间,这导致很多明明可以利用的人气最终被无效地流失掉。
与“主力店”如何双赢合作
中北路一大型商业体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到认筹阶段,该企业相关负责人称,企业将引进各种大型人气主力店,用来增加项目的投资价值。
主力店之于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影响颇深,具体理解,主力店不仅可以消化大量商业面积,稳定项目经营,还可产生聚集效应,提高项目整体租金收入,聚集旺盛的人气,保证后期的良好经营。于是,许多商业地产开发商把品牌主力店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品牌主力店有一套系统严谨的选址方法,也使得不少投资者成为品牌主力店的追随者。
在以往的商业地产项目中,也不乏由于品牌主力店的入驻死而复生,经营状况大为改观的案例。“但当下很多开发商陷入了盲目的误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很多开发商看中主力店的品牌效应,觉得只要是好品牌的主力店就能带来人气,主力店越多,人气聚集越旺,实则不然。一位知名主力店相关负责人透露,主力店与商业地产项目要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开发商通过主力店聚集人气,就要用好这些人气,但同时,店内商家的组合也不应该像目前胡乱搭配,造成了人气的浪费,主力店的效益也相应受到影响。在自己的从业经历中,也有几次在合同未到期时,从失败的商业体中临时撤退。
事实上,对于商业综合体的选择,品牌主力店的条件相对严格,开发商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开发建设并交付验收。且主力店往往都是以较低的租金,较长的租期,在最好的位置,租用较大的面积。这使得开发商非常被动,短期内不能收回投资,资金回笼速度相当慢。因此,主力店的经营是否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主力店效应能否经得住来自市场和本身限制的考验,是需要开发者和投资者深思熟虑的问题。
售多租少
目前最大运营瓶颈
起步阶段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也就是一种粗放经营阶段,而售多租少,将产权卖出去,这也成为武汉商业地产运作中最明显的不足。
谈及当下武汉商业地产运作上的最大特色,武汉浦江筑城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商业地产项目策划师表示:售多租少。她表示,在一个成熟的商业地产氛围中,一般是开发商持有全部的物业,再通过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分享地产项目所带来的物业增值和租金收益。“售多租少就是这种运营模式的基础。这也是一种最初级的模式。”
为什么武汉商业地产做不到这样成熟?一业内人士称,开发商全部持有物业,意味着开发商需要将整个项目的所有资金全部垫付,包括项目前期的土地成本、建筑成本、人力成本等等各个方面,这需要有一笔庞大的资金支持。
但在资金的源头上,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一家专业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商业地产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商业地产自筹资金比例较低,只占到位资金33.5%;而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已超过90%。在武汉,同样如此,众多商业地产项目的自有资金比例也很低。此外,随着住宅市场走低,银行对许多商业地产项目的贷款也越来越谨慎,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更加难。
单一的融资渠道,让众多商业地产项目面临更多的危险,自己持有物业的可能性很小。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局面也导致众多开发商沿用住宅销售的快销经验,将商铺当做房子卖了出去,对于后期的运作,就撒手不管了。
商业地产项目可以与市场大环境“绝缘。”一位商业地产开发商略显夸张的表示,如果一个项目运作好,各种业态布局合理,就能撇开市场大环境,赢得无限的增值空间,反之,即使市场环境很好,但如果后期运作不当,同样会遭遇烂尾。
而在一个成熟的商业氛围中,一般都是开发商聚集一批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对后期的租金体系进行明确的定位和专业化操作,这才是商业地产成功的关键。(陈红霞)
![]() |
![]() |